第3章--消费者行为--习题

18.B.无差异曲线为直线,表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常数,可以完全替代。

判断题

1.错误。无差异曲线图反映的是消费者主观上对各种商品组合的评价,与收入无关。

2.错误。边际效用决定产品的价格,而总效用取决于消费的数量。

3.正确。预算线反映的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面临的货币收入的约束,同一预算线代表同一货币收入水平。

4.错误。消费者均衡时,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除以相应的价格水平相等。 5.正确。根据消费者剩余的定义。

6.正确。无差异曲线越接近于直线,说明商品之间的替代比率趋向于固定常数,不会越来越小。

7.错误。边际效用低于原有状态,表明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有所增加,即生活状况改善。

8.错误。当边际效用开始递减直至等于零这一阶段,总效用仍然上升。 9.错误。无差异曲线表示同一个消费者选择的商品的不同组合所得到的效用是相同的。

10.正确。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MUX/MUY=PX/PY,得Y/X= PX/PY,即PXX=PYY=(1/2)M

问答题

1.答:总效用是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消费一定量商品所获得的总满足感,记为TU = f(Q);而边际效用是指当商品的消费量(或购买量)增加一点时总效用的增加量,记为MU= △TU/△Q。如果消费量的增量非常小,趋近零,则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对消费量的一阶导数,即:MU = dU/dQ。总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有如下关系:(1)只要边际效用大于零,总效用必定上升;(2)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高点,即饱和点;(3)当边际效用为负值时,总效用曲线开始下降;(4)边际效用是总效用的一阶导数,反过来,总效用的数值就等于边际效用的积分。

2.答: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边际效用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这一规律是对经验的归纳,不能证明,但可以加以解释。导致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有:(1)根据微积分原理,商品稀缺时,边际效用大于零,总效用最大时,边际效用等于零,由此可见边际效用递减;(2)消费者对反复刺激的反应趋于下降;(3)商品有多种用途,消费者按轻重缓急次序依次满足各种需要,先满足的需要边际效用高,后满足的需要边际效用低。

3.答: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效用函数确定时,在收入和商品价格均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通过对商品数量的选择,使总效用达到最大的状态。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MU1/P1= MU2/P2 = ------ =λ。其中MU/P表示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MU/P,即1元钱的支出使消费者新增的效用单位。当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时,表明消费者无论选择哪一种商品,每元钱所获得的新增效用都将相同,这时候消费者就不会改变目前的购买方案,购买达到最优状态。

4.答:无差异曲线是商品空间中,反映偏好相同的商品组合的点的连线。无差异曲线具有如下性质:(1)其切线斜率为负值;(2)消费者对较高位置的无差异

曲线所对应的商品组合更偏好;(3)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4)无差异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5.答:x对y的边际替代率记为MRSxy = —△y/△x,它表示在偏好不变的情况下,对一组商品组合而言,增加一个单位的x可以放弃几个单位的y。在持续以x替代y的过程中,一定量x所能替代的y的数量(保持偏好不变)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原因是,开始时,x数量较少,y相对较多,一个单位x可以抵消多个y。随着x数量增加,x消费者对x偏好下降,一单位x能够抵消的y的数量下降。同时,y方向也有同样的变化。开始时,y数量较多,随着替代发生,y数量减少,偏好增强,能替代一定量x的能力增加,故只需要少量y的减少就可以抵消一单位x的增加。

6.答:基数效用理论假定,消费者在消费中所获得的主观满足程度,可以用统一的效用单位来精确地衡量,消费者在各种消费中获得的效用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差异;而序数效用理论则假定,消费满足程度的高低,仅仅表现为消费者偏好的强弱,不需要也不能够用效用单位精确地衡量。基数效用理论依据的公理性假设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序数效用理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依据的假设是边际替代率递减。无论是基数效用理论,还是序数效用理论,都能推导出相同的消费者均衡条件:MUX/MUY=PX/PY。撇开基数和序数意义上的区别,两种理论对消费者行为的描述殊途同归。由于序数效用理论放松了假定,但仍然能够获得与基数效用一致的结论,故而是理论上的进步。

7.答:商品的交换价值(价格)并不取决于该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取决于它的边际效用。尽管水的使用价值很高,但是水资源相对丰裕,致使最后一单位水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很低,所以水只能以很低的价格出售。而钻石尽管似乎没

有使用价值,但钻石十分稀缺,得到钻石的成本很高,对消费者来说边际效用高,所以钻石价格高昂。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比喻,叫“狗尾摇动狗身子”,其中商品价格和数量是狗身子,而边际效用则是狗尾巴。

8.答:由于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低收入者的货币边际效用要大于高收入者的边际效用,所以把相同部分的收入从高收入者手里转移到低收入者手里,从全社会来看,损失的总效用要小于增加的总效用,最后全社会的总效用是增加的。 9.答:用现金的方法给消费者会带来更高的效用,因为发了现金,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发实物不一定是消费者所需或最需要的,这时消费者的总效用就难以得到最大满足。

10.答:短缺经济时,政府通过配给制,从而是需求曲线左移,达到抑制商品价格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使得穷人也能买到他们需要的东西,同时,政府也可收购到便宜的商品(尤其是粮食),为其积累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政府干涉了市场的运行,可能使商品均衡点不能达到,票证的不可购买,造成了低效率-物品通常不能被最愿意和最有支付能力的人购买,而且还会促使人们有强烈动力建立黑市。

11.答:这不违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为边际效用是指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增加(或减少)的总效用的量。这里的“单位”是指一完整的商品单位,这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效性的前提。这个定律适用于一双鞋子,而不适用于单只鞋子,因此不能说第二只鞋的边际效用超过了第一只鞋。 12.答:根据基数效用理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Mui/Pi=λ,可以由两类商品的边际效用值和价格求得MUF/PF以及MUC/PC,如表所示。

消费量 MUF/PF MUC/PC 1 2 3 4 5 6 5 4.6 4 3.6 3 2 4 3.5 3 2.5 2 1.5 当MUF/PF=MUC/PC时,张某可以选择购买3个单位食品、1个单位衣服,或者购买5个单位食品、3个单位衣服,或者购买6个单位食品、5个单位衣服。考虑到张某只有55元的收入,所以第三种选择不可能实现(支出为80元,超过55元),而第一种选择并没有把收入全部用完(支出为25元),这样,第二种选择为最佳(支出为55元,正好等于其收入)。所以,张某应该买5个单位食品和3个单位衣服。

13.答案略。参见梁东黎、刘东《微观经济学》P62-6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