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全章教案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课标要求: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课标分析: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本条“标准”目的是 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条“标准”同上一条“标准”一样,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重对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加强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能力训练。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此“标准”目的是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并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站在协调人地关系的高度系统学习人类应该怎样行动。落脚点应该在人类行动的层面上,也就是对解决之道的探索。

【教材分析】

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 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各历 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在学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鼓励学生演讲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4、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2、将“环境观”与“发展观”同一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环境问题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全球性特点。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读图法、分析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使人类影响和改变 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地理环境在提供资源、容纳污染、承受破坏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总是能够满足人类的主观要求。因此,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人类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过程,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板书】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承转)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 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手段,还会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p90—92“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的相关内容,读p90图6.1“朝拜太阳神”、6.2“弋射、收获”及p90“案例1:玛雅文明的消失”并完成下表:(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后,教师引导读图、讲解、分析)

发展阶段 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的具体表现

采猎文明 崇拜自然 被动地适应环境,表现为环境的强大制约作用和人类对环境的微弱改造作用。如:猛犸和披毛犀的灭色,但这种环境问题不具有普遍性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强,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发展,如:黄土高原从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今天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工业文明 征服自然 人类掠夺式开发资源,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后工业文明 谋求人地协调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92“活动”

(活动点拨)

1. 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们开矿山、

修水坝、建城市,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然而在这些人类创造的奇迹背后,却隐藏着重大的环境问题。

(1)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①地面不均匀沉降。矿产资源地下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是严重的,地面不均匀塌陷致使地面建筑物出现裂隙,甚至倒塌,出现大面积积水,交通道路破坏等。 ②破坏地表生态系统平衡。一般露天开采需对地表土层进行剥离,破坏了地表植被和水系,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是滑坡、地震、 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诱因。 ③对地下水资源产生破坏性影响。一方面破坏地下水层,地下水流失,导致水源地紧张;另一方面又污染了部分水源,加剧了用水紧张状况。 ④污染空气。一方面是开采爆破所用炸药对空气的污染和爆破土石产生的尘埃对空气的污染;另一方面是矿石层所夹含的有害气体因开采释放对空气的污染。 ⑤废石污染。开采过程中的大量废石大多与矿石一道被运到地表,占用耕地和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

(2)修水坝对环境的影响

  水库、大坝的修建,无疑会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兴建水坝不从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全面考虑,则会破坏一个流域的生态平衡,产生不良后果和巨大隐患。由于大面积灌溉,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由于常年蓄水,沿岸及支流水草丛生,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或通过灌溉系统使一些低洼地区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得以传播和蔓延;由于营养 物质被拦截在水库中,下游的鱼类缺乏饵料,或因在支流建坝使鱼类洄游受阻,致使渔业减产;由于大坝及水体所产生的巨大外部压力,可能使大坝下的地层产生新的断裂,诱发地震。

(3)建设城市对环境的影响

修建城市,一方面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同时对生态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修建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铺设管道和电缆、修地基等有可能破坏地下水系统;城市建成之后,成为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2. (1)图6.5“为种植准备的小块土地”反映的是原始的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活动;图

6.6“1824年的英国早期工业中心”反映的是工业社会时期集约型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活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