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叶蜚声徐通锵编著《语言学纲要》2010年修订版的几点质疑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叶蜚声\\徐通锵编著《语言学纲要》2010年修订版的几点质疑与思考

作者:宋颖桃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5期

摘 要:叶蜚声、徐通锵编著《语言学纲要》长期以来深受高校师生欢迎,2010年王洪君、李娟对其进行了再次修订,修订版从内容和体例上更加趋于完善。笔者仅就《纲要》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相关内容与论点提出几点质疑与思考,以求教于编者和大方之家。 关键词:《语言学纲要》 质疑 思考

叶蜚声、徐通锵二位先生编写的《语言学纲要》教材自20世纪80年代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全书因理论构架清晰严谨、内容精当全面,阐述方式深入浅出而深受高校师生欢迎。本书曾经过多次修订,2010年,王洪君、李娟对其进行了再次修订,在原书的框架基础上,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对已有的概念或观点增加了新的例证和解释说明,并对个别观点和材料进行了修正。总体而言,修订版从内容和体例上更加趋于完善。

笔者长期从事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一直使用叶蜚声、徐通锵先生编写的《语言学纲要》这本教材,现就2010版(即王洪君、李娟修订版)教材(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以下质疑和思考。 一

《纲要》第一章标题为语言的功能,第一节标题为语言的社会功能,第二节标题为语言的思维功能。对于语言的社会功能《纲要》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二)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从教材的阐述可以看出,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实际上是紧密相连的,绝大部分情况下,信息传递就是为了进行人际互动,当然教材中也谈到了有时利用语言进行人际互动时,并没有传递什么实质性的信息,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是相对较少。相比之下,日常生活中,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是紧密相关的,似乎很难把二者截然区分开来。既然二者紧密相关,完全可以把他们融合起来,无论是信息传递还是人际互动都是在进行交际。所谓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常指人们之间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意见、情感和信息交流的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此,可以把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合二为一,概括为“语言的交际功能”。笔者认为这样改,原因有二:其一,交际功能和思维功能都是针对语言的具体功能而言的,可以构成一个平行并列关系,处于同一层级;而社会功能强调的是语言的功能范围,将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并列在一个层级有些欠妥;其二,语言的社会功能涵盖面应当比较广,不仅仅是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至少还应当包括语言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因此,笔者认为《纲要》中可以将第一节标题改为:语言的交际功能。

《纲要》第二节(语言的思维功能)在论述语言和思维关系时,谈到思维功能是语言功能的另一重要方面,突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这一论点。笔者认为在讨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之前,应当借鉴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首先对思维进行界定和分类,然后再讨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这样观点会更具说服力。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思维可以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同的思维类型所依托的工具并不相同,动作思维所依托的工具是现场情景;形象思维所依托的工具是客观事物在大脑反映之后所呈现的形象(意象);抽象思维所依凭的工具是抽象符号,语言是抽象符号中最重要的一种,因此语言是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但绝不是唯一的工具[1]。《纲要》第二节在讨论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时候,并没有对思维进行明确的分类,因此对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论点并不十分全面准确。从《纲要》现有的论述中,突出的观点是“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这样使得本节第四个标题(关于聋哑人的语言和思维)的结论来看,抽象思维总得以某种物质的形式作为依托,最方便、灵活的依托是声音。此外,视觉、触觉也能作为依托。没有任何依托的赤裸裸的思维是不存在的”[2](P17)显得有些突兀,与前面的观点(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有些游移。我们知道:聋哑人无法掌握正常人的语言,但是不可否认,聋哑人有自己的思维,可见语言不是抽象思维的唯一工具,如果编者在前面的内容中把语言和各种思维类型的关系阐述清楚了,第四个标题的内容恰好可以和前面的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结论相互印证,其结论也自然会水到渠成。 二

《纲要》第二章前两节的目录如下: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语言和说话 二、语言与符号 第二节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二、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纲要》第一节的标题是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围绕标题,至少应当阐述三个问题:其一,什么是符号?其二,语言符号的构成;其三,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有哪些?《纲要》围绕标题,谈了两个方面:1.语言和说话;2.语言与符号,其中阐述了什么是符号,符号与征候的区别以及语言符号的构成,最后重点阐述了语言符号与心理现实、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并没有进行论述,也就是说看完本节——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读者对这个问题并不甚清楚。《纲要》中有一句话“语言是符号系统,这句话概括了语言本身的性质和特点”[2](P22),仅这一句话好像是针对语言的性质而言的,也就是说结论是:语言的性质和特点就是语言是符号系统。但这本身和标题并不吻合,标题是“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也就是说在肯定语言是符号的基础上,讨论语言符号和其他符号之间的区别,突出其性质和特点。因此,本节的内容和标题之间不太吻合。

令人费解的是,在第二节(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中教材列了三个标题: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二、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三、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其中二、三是紧紧围绕“系统性”而言的,而第一个方面“任意性和线条型”归入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比较适宜,归入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则有些牵强。

另外,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纲要》对语言符号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做了修订,增加了心理现实这一中介。在讨论语言符号与心理现实、客观现实之间关系的时候,教材用如下的图表予以说明[2](P23)。

《纲要》中指出,语言符号与心理现实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一方面,语言的表达是对心理现实的编码,心理现实是语言符号所要表达的对象,人们所能认知到的心理现实决定语言符号所要表达的对象;另一方面,心理现实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语言获得的,语言符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为心理现实的大脑信息的贮存方式。[2](P25)

根据以上阐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语言是对心理现实的一种编码表达;其二,语言能够丰富人的心理现实。由此可以看出,上图中的语义和心理现实之间并不是双向的编码关系,心理现实转化为语义时要编码,而语义通过特定的方式贮存于人的大脑,可以丰富人的心理现实。

《纲要》中阐述的心理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下:从编码的角度看,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的关系也是相互的,是以人的感官和大脑(以及其他延长的感知工具)作为中介而彼此联系的:一方面,客观现实的存在是人的心理现实的基础,同时客观现实必须为人类所认知才能成为心理现实……另一方面,已得到认知的心理现实,特别是心理现实有了语言编码,又会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