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外语教学》束定芳 重点笔记

2 片面性。直接法只强调语言的结构特性,忽视交际的本质。 3 繁琐性。如沉默法。

要去粗取精,同时考虑到学习主体的认知因素。

第三章 外语学习的特点和过程分析

第一节 母语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

第二语言指在本国语母语同等或更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 可泛指任何在母语之后习得的语言。

外语指在本国之外使用的语言,目的是为了旅游或阅读文献等。

第一语言,母语和本族语的共同点: 1最早习得,常常是在家庭环境下习得。 2 熟练程度高,语言直觉强。

第二语言,外语和非本族语的共同点: 1 是双语现象

2 时间上次于第一语言

3 熟练程度上一般不如第一语言

4 习得方式一般是学习教育、家庭教育或自学

狭义的第二语言与外语在语境、语言输入、情感因素、认知基础和掌握程度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第二语言一般有比较自然的语言环境,如在美国学英语。外语学习者很难有这样的环境,如在中国学英语。

其次,语言输入,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获得较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如“针对外国人的谈话”,“教师语”,“同伴语”等。

再者,第二语言学习者有强力的学习愿望和动机,如为了减少种族歧视,争取同等待遇,择业,晋升等综合性动机和工具动机。

对于欧美学习者,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语言特征产生更多的正迁移。

对于中国学习者,母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文化传统,语言特征,包括语音、语法和文字系统的差异,带来很多困难。

最后,熟练程度。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达到近似于本族语者的程度,外语学习者很难达到。

习得与学习:

习得是自然成熟的,无意识的,在自然的环境中

学习是在正式环境下,如课堂,有意识地学习语法知识和使用规则的过程。

6

克拉申认为:

习得只有在自然地语言环境下才能产生;

学习作为有意识的对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训练,不可能导致习得。作用充其量有2个: 1监控学习者的语言使用,避免或改正错误 2 满足对语法知识的天生的好奇心。

母语习得是社会化的过程。外语学习是在母语习得后开始,认知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 外语学习过程是否有意识取决于学习任务、方式和目标。学习过程包括习得和学习,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在认知心理学看了,外语知识和母语知识属于同一个知识系统。外语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大脑中语言知识结构重组的过程,随着输入的外语知识越来越多,大脑中的语言知识结构逐渐调整到能处理两种或更多信息状态。

语用错误的出现表明母语交际能力也会迁移。

第二节 外语学习主体分析

1.年龄

关键期假说:过了一定年龄,即使有语言环境也很难顺利习得一种语言。 我们设想,大脑中确有一个功能相对固定化的过程,但这一过程相对缓慢。 关键期的起止界限不是突然的清晰的。

外语学习的起始年龄越早,语音的精确性越高,很可能专司语音的神经元更早专业化。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技能有不同的关键期。

至于年龄越大,习得的速度和程度下降,可能是大脑中的语言习得功能逐渐下降,以及认知功能,如有记忆力逐年下降的趋势。

结论:

1起始年龄并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习得的程序或者路径;任何年龄都可成功。

2起始年龄明显地影响习得的效率和速度。如在语法、词义和词汇方面,少年组比儿童和成年组表现更为出色;

学习时间长短影响习得的成功程度,其实起始年龄影响语音的精确性。

2.智力

有人认为语言潜能和智力因素是平行的。

在母语习得过程中,智力不是决定性因素,除非弱智,一般儿童都能获得完整的语法能力。

Cummins提出两种能力:

1认知/学习语言能力,它与一般智力有关。

2 基本人际交际能力,是口头交际能力的必需组成部分,是影响社会语言技巧的因素。 这两种能力互相独立,在母语和外语学习过程中都起作用。

意义: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外语,智力不起决定作用;

7

在课堂中,侧重于语言形式教学时,智力很重要。

年龄越小,智力因素的影响越小;学习环境越正式,越需要分析综合能力和技巧,智力因素的影响就越大,反之亦然。

启发:

1.智力不同的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学习效果会更好;

2.侧重交际的活动对智力一般的学习者更有效,侧着形式分析和记忆的更有利于智力较高的学习者

语言潜能:指学习者所具有的某种能力倾向。包括: 1.语音能力,指识别语音成分及储存到大脑里的能力;

2.语法能力,指识别语言中句法结构的能力,指学习语法或组词造句时显示的潜在能力。 3.推理能力,指语言学习者分析语言素材并由此确定意义与语法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09年考过这二人观点的比较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天赋,一种语法能力,一种普遍语法。体现在人类的婴儿在接受了一定的语言素材后便可以自动发展成某一特定语言的语言规则,从而创造性的使用该语言。

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是指语言使用者根据社会情景因素,恰当地运用语言规则的能力。这扩大了语言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内涵意义,涉及到了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之外的知识。

母语的习得似乎与个人的智力倾向不是十分有关,智力一般的人也能完美地掌握和使用母语 但是,外语学习的成败却与学习者的潜在的语言能力和其他智力倾向是密切相关的。 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不一定是平行发展的。

从语言知识角度来看,婴儿学习母语是从无到有的(从普遍语法到个别语法),而学外语则是在已具备了一套具体语言的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有的知识必然会发生迁移。

从交际的角度看,学习母语是社会化的过程,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接受社会规约和文化价值的过程;外语交际涉及到跨文化的问题。

从认知能力角度,婴儿学习母语,是用母语来认识周围世界、判断事物的过程; 而外语学习者已经完成了依靠语言社会化的过程,认知基础发生了变化。

学习外语用到的四种知识:

1.关于人类语言和语言交际本质的一般知识; 2.母语结构的特殊知识,或其他所知语言的知识; 3.目的语知识; 4.各种非语言知识。

除去天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外,外语学习潜能与人的一般智力水平有极大关系,同时也与一般的认知风格和学习策略有关,语言潜能说到底是对语言特征的敏感性。 学习潜能对习得的影响主要是在速度上,且有一定限度。因为不同能力类型的人可以利用另

8

外的优势来克服某一方面的缺陷。

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外语时的新的认知基础,鼓励利用原有知识,运用分析和归纳能力。词汇教学中,注意对比母语和外语词汇系统的异同,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语言使用规则的教学中,更加注意交际能力中的文化因素的作用,使学习者的外语知识和交际能力同步发展。

认知风格:指接受、组织和检索信息的不同方式。

场依赖型:依靠外部参照系处理有关信息,从整体上认知,往往缺乏主见,社会敏感性强,易与他人进行交际。在自然环境中习得易于成功。

场独立型:以自我为参照,倾向于分析,有独立性,社会交际能力弱。在课堂正式环境中占优势。

情况很可能是:不同的学习目的、任务和环境,需要不同的认知风格或学习策略,要引导学生发挥特长。

情感因素 1.动机和态度 动机:(1)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2)为达到该目的而做出的努力。 态度:1.认知成分,即对某一目标的信念;2.情感成分,对目标的好恶程度 3.意动成分,对某一目标的行动意向及实际行动

三种态度:1.对目的语社团和其本族语者的态度;2.对学习该语言的态度;3.对语言和学习语言的一般态度。

态度与动机密切相关。态度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主要通过动机。态度影响并决定动机。

Brown 区分的三种动机:

整体动机:对外语的一般态度。

情景动机:比如在自然习得情况下,学习者动机不同于在课堂上的学习者的动机 任务动机:对具体任务的动机 最流行的动机分类:

综合性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 工具性动机: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考试、晋升等。 据认为,综合型动机往往更易习得外语。

动机、态度与外语习得的共识:

1.动机和态度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的主要因素

2.动机和态度的作用与能力的作用不是一回事。最成功的学习者是既有才华又有强力动机的 3.有时综合型动机有助于成功,有时工具型更易成功,有时共同起作用。 4.动机的类型与社会环境有关

5.动机和态度主要影响外语习得的速度,对习得的路径和程序并不影响

个性:外向型与内向型

9

不同性格的学习者对不同的学习任务运用了不同的策略。 外向型的学习者,他们善谈和善于反应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输入和实践的机会,但是他们往往不是十分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内向型的学习者,更善于利用他们沉静的性格对有限的输入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形式分析,尤其在注重形式和规则教学的课堂环境下占有优势。

对不同性格的学习者:1.顺水推舟,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在不同场合,让他们各自发挥特长; 2.促使他们想相反的方向转变,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

理想的外语学习者(09年考点):

1.能适应环境中的团体活力,克服负焦虑和干扰; 2.寻找各种机会使用目的语;

3.利用所提供的机会练习倾听针对他输出的目的语,并作出反应。即注重意义而非形式; 4.通过学习技巧来补充与目的语社团成员直接交往的不足;

5.至少在语法学习的初始阶段,是个少年或成年而非小孩(因为需要推理演绎能力); 6.具备足够的分析技巧和接受、区分和贮存外语的特征并监测错误; 7.具备学习外语的强烈“整体”动机并具有强烈的“任务”动机; 8.愿意冒险,用于实际;

9.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第三节 学习过程研究

原有知识:1.母语知识;2.对于语言的一般知识;世界知识 原有知识,尤其是母语知识对外语习得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学习者本人对这种知识的意识程度(awareness)。年龄小由于母语本身的交际能力有限,掌握的交际功能有限,对语言的明确意识程度小,因而受母语知识的影响程度小;相反,成年学习者受母语的影响程度大很多。

50-60年代,行为主义语言学理论时期,部分对比分析研究者认为: 母语知识负迁移是外语学习困难的唯一原因,只要通过母语与外语异同的对比即可预测学习者的困难所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偏误分析发现:只有25%的外语错误可以归结为母语的负迁移,其他往往由于过分运用一般认知手段,如类推、概括等。

关于习得顺序(sequence)的结论: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习得某一外语的顺序是一致的。 怀疑的理由:

1.受试对象是在自然地目的语习得环境中学习外语的,母语知识的负迁移受到限制; 2.研究的对象仅仅是某些数量有限的语素和句法结构;

3.把那些语素和句法结构的使用的频率和准确率作为习得的标准缺乏心理学上的支持。 4.忽视词汇、语义和语用方面内容的倾向

中介语的两种意义:1.外语学习者所学的外语知识是一个逐渐积累和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体;2.这个连续体上的每一个时点都形成一个系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研究的意义:1.了解学习者处于哪一个学习阶段; 2.了解学习者采用了哪些学习策略;

1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