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的正确理解

最近一个朋友告诉我,23andme好像有了中文版?闻之言,不禁有些诧异,但也有一种欣喜。诧异的是,23andme动作怎么这么快,美国市场尚未站稳,就要来攻占我们庞大的中国市场了,这不是典型的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吗?欣喜的是,既然他们如果愿意来中国的话,至少说明他们也是非常看好基因检测这个市场的。毕竟我们中国人口众多,需求巨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更重要的事,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潮中,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为不多的一抹亮色。今年初的时候,富有想象力的西方资本们就曾经在我们身上寄予了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厚望。当然我们中国人依然强劲的购买力,在今年股市、楼市的一路飙升中似乎得到了证实,而基因检测作为一种健康消费产品,自然也会在庞大的消费风潮中被商家所重视了。想到这里,23andme来中国来淘金似乎也就是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迫不及待地打开23andme的“中文版”,果然,一种叫做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因为作为国内基因检测项目的最早参与者之一,23andme是我们一直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因此,无论是它的设计风格还是产品架构,无论是它的网站结构还是项目形态,我们都可以说是了然于胸。但我们进入中文版的“23andme”仔细探访一番之后,发现在页面熟悉之余却也出现了不少变化:

1, 域名变了,没有沿用著名的23andme;(打算在中国市场启用全新品牌?)

2, 产品变了,把原来的一个综合产品拆分成了一个个的细分产品;(知道我们中国人没多少钱,一下子付不起199美元?)

3, 追求本土化,在“我们的专家”栏目中出现了很多本土专家;(这招倒好像是跨国公司常用的)

4, 网站的风格比较朴素,好像是2年前的风格。(可能是怕咱们中国人一下子接受不了现代审美观吧,也可能是网站设在西安,打扮地自然要入乡随俗一些,保持一种大西北的朴素)

有意思的是,仔细研究过后,我们还发现了其他一些问题:

1, 汉化不够完整,既然使用了新品牌,但在有些地方还保留了23andme的字样。(可能无意中想告诉别人,他们可是出身名门哦)

2, 网页制作还不够完整,很多栏目还是空白。(网站建设怎么也赶不上我们中国经济复苏的速度啊)

3, 找遍了网站,也没有看到对实验室或实验技术的介绍,甚至连自己的办公地址都没有公开?(太低调了)

4, 网站博客里居然大量“转载”了我们网站的博客内容。(不过能被“大腕”转载本身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认可啊),有意思的是,其博客链接的居然是新浪博客(我们都知道23andme和google的暧昧关系,莫非在中国,他们觉得新浪的知名度要比google来的大吧?)

综合考虑,我们认为这根本就不是23andme的中文版,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山寨模仿版本。只是希望他们基因检测这部分不要忽悠人,否则连李鬼的李字恐怕都保不住。

zyq 评论 23andme, google, 基因检测, 山寨, 新浪

风险和必然之间的关系 2009年7月28日 2 条评论

经常有人会问基因检测总是告诉我们疾病的发病风险,但发病风险和发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那我就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大家都知道闯红灯容易出车祸,但闯红灯不一定必然出车祸(相信大家都有闯红灯的经历,但好在你没有遇到什么车祸,否则你恐怕就不那么容易看到我这篇博文了)。所以,通过这个类比,我想说明的是,闯红灯的话出车祸的风险就高,但不表示必然会出车祸。基因检测也是一样。通过检测疾病的易感基因,如果发现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就好比警告我们前方有红灯一样,如果我们通过调节生活习惯,改变生活方式,变化生活环境,加强防范等等,那就很可能避开疾病,而如果依然我行我素的话,发生疾病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但基因检测预示疾病风险增加的话,其实并非预示疾病必然会发生。

zyq 评论 基因检测, 必然性, 疾病易感性, 风险

基因检测不是算命,这是对基因检测的错误理解 2009年7月27日 1 条评论

常常听到人们把基因检测跟算命的放在一起比较,认为基因检测就是新的“科学算命”,这里加上科学两个字还算客气的,从中不难看出人们对基因检测的态度还是以怀疑和偏负面的为主。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基因检测的宣传不够科学所造成的。急功近利的销售人员们常常将基因检测当作一种万能的体检工具,向客户推销,好像任何疾病通过基因检测就能一目了然一样。但当基因检测的结果与客户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时候,对基因检测的质疑声就会随之而来。检测人员和销售人员常常会面临这样的尴尬和窘境,仿佛“算命先生”的骗术被戳穿一样。其实,碰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对基因检测的原理不清楚,对基因检测

的价值不理解所造成的。片面和夸大的宣传,无形之中就是给自己戴上了枷锁,一旦出现偏差,“算命的”就会反被算了。

那应该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呢?比如说基因检测的结果显示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未见增加或未见明显增加,但受检客户可能已经得糖尿病好几年了。这个还需要从基因检测的根本出发来解释。我们知道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人体内可能有100条甚至更多的基因参与其中,而为了控制基因检测的成本,我们可能仅仅选择了最容易出问题的10条基因来检测,结果偏偏这位客户的10条糖尿病易感基因都是正常的,是其它未被检测的90条基因可能出了问题,这样就会导致基因检测的结果与客户的疾病现状出现偏差。那是不是就没有必要进行基因检测了呢?当然不是,如果基因检测的结果显示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的话,那就说明至少这被检测的10条基因中有的基因出了问题,就应该予以重视了。打个比方,飞机上有100万个零部件,但每次飞机起飞前,不可能把这100万个零部件全部都检测一遍,而是选择一些容易出问题的部件进行检测,这样的话,检测结果可能是正常的,但飞机实际上已经有了安全隐患,最近掉下来的法航客机,很可能就是这种情况,但这并不是说飞行前的例行检查是没用的,尽管它不能预测所有的风险。

那什么时候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等全基因组测序的成本降低到大家都能承受的时候,届时每个人都会拥有一张基因芯片,记录了自己全身3万条基因的序列信息,也就相当于拥有了飞机100万个零件的基本参数。这个大概需要3~5年的时间。但别忘了,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科学家们必须已经全部破解了这3万条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到那时候,这个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这个大概需要50年,甚至100年的时间。问题是,你能坚持到那个时候吗?

zyq 评论 基因, 基因检测, 基因芯片, 算命

坚持是需要勇气的 2009年7月19日 没有评论

今年中国的股票市场真的不错,在全球经济还在底部挣扎的时候,中国的A股市场却一路高歌猛进,从年初的1800多点的低位,反弹了将近一倍有余,不少看对方向、赌对趋势的投资人大多赚得是盆满钵满,但也有许多股民朋友们反弹中途就仓促下马,早早地减仓或清仓了。翻翻大多数股票的K线图,不难发现,很多中小市值的股票都已经翻了3倍或4倍,再看看自己手中的股票,能坚持从底部一直持有到现在的真是少之又少,寥寥无几。尽管也赚钱了,但还是有一种莫名的后悔积压在心头。年中盘点一下,发现从自己手中放跑的牛股少说也有数10支了,通常是有了10%或者20%的涨幅,就无法坚持,最后反而放弃了后面300%甚至400%的涨幅,真是得不偿失啊。如果能有几个早知道,恐怕情况就不是这样了。但早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