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概述

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概述

第一章 绪论

统计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统计的三层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的总

称,是一种社会调研活动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包括各种统计报表、统计图形及文字资料等。 统计学: 是研究大量社会现象(经济)的总体方面的方法论科学

三者关系:统计学与统计实践活动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高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是工作和工作成果关系。 统计工作过程(统计工作的基本环节):

1.统计设计(准备阶段)设计方案、指标体系、分类目录等 2.统计调查(调查阶段)收集和占有统计资料

3.统计整理(整理阶段)分布数列、次数分布等加工资料(承上启下) 4.统计分析(分析阶段)绝对指标、相对指标等 5.统计的表现与运用(工作总结)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1.大量观察法2.综合指标法3.统计分组法4.归纳推理法5.统计模型 社会统计学的特点

1、数量性: 统计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

2、总体性: 主要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规律

3、具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不是抽象的量。 4、变异性:总体中各单位的数值表现存在差异

5、不确定性:是在现有的统计资料基础上或样本数据基础上进行阶段性分析,所获得的结论不确定

统计的职能: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

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

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

统计数据:是对客观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 1. 定类尺度:也称类别尺度或列名尺度,是按照现象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平行的分组或分类。

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

2. 定序尺度:又称顺序尺度,是对现象之间的等级差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可以确定类别

的优劣或顺序

3. 定距尺度:也称间隔尺度,是对现象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能进行排序以及准确地

指出类别之间的差距是什么。 4. 定比尺度:,也称为比率尺度,比定距尺度高一个层次,可以计算两个测量值之间的比值,

其计算结果也表示为数值。

上述四种尺度对现象的测量层次是由低级到高级 、由粗劣到精确逐步递进的。 统计数据的类型

因为测量尺度不同,分为四种类型: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定距数据、定比数据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概述

总体 即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 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是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

例如:要研究全国城镇居民的收支情况,就以全国城镇居民作为一个总体,每一个居民

为总体单位。

总体的特点:1同质性:是确定总体的前提和基础。它是根据统计的研究目的而定的。 大量性 :统计总体应该由足够数量的同质性单位构成(必要条件)。

差异性 :构成总体的各个同质性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前提和内容)。 注:构成中提的单位必须是同质的,不能把不通知的单位混在总体之中。

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研究对象,在一种情况下为总体,但在另一情况下又可能变成单位。 标志和指标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数量特征的名称

标志表现是指标所反映的属性和数量特征在各总体单位的具体表现 标志分类:

★标志表现(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质的特征,只能用文字、符号或数字代码来表现 。 数量标志:表示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用数值来表现称为标志值(变量值)。 ★标志变异(不变标志、可变标志)

不变标志: 在同一总体中,当一个标志在各个总体单位的表现都相同称为不变指标。不变标志

是总体同质性的基础。

变异标志:亦称可变标志,在一个总体中,当一个标志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有可能不同时,称

为可变标志。作为总体,同时必须存在变异标志,这表示所研究的现象在各单位之间存在着差异,才需要进行统计研究。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构成。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 特点:能用数字表示、说明综合特征、反映一定社会经济范畴的数量

构成:统计指标由两项基本要素构成,即指标的概念(名称)和指标的取值。例如:经统计调

查某民营企业固定资产原值(指标名称)为9.2亿元(指标数值) 统计指标分类:

1.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分为

数量指标(对应总量指标)反映总体绝对数量多少的总量指标(指标总量和总体单位数)

质量指标(对应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反映总体内部结构和总体单位平均水平,说明工

作效率、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 2.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 总量指标(绝对数) 相对指标(相对数) 平均指标(平均数)

3.概念性指标: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基本概念。三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

例如,年末全国人口总数、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总额等。

具体的统计指标: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概念和数值。六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量 方法、指标数值、时间限制、空间限制。例如: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71564亿元,2011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811亿美元。 特性:数量性、具体性、综合性 指标与标志的关系

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概述

▲标志反映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而指标则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 ▲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标志用属性表示

▲指标数值经汇总得出,标志中的数量标志不一定通过汇总,可直接 ▲标志一般不具有时间、地点等条件

▲总体和单位的概念会随着研究目的不同而变化,因此指标与标志的概念也是相对而言的。 ▲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指标汇总而来的 变异与变量

变异: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的不同具体表现

变量:说明某种特征的概念。可变的数量标志。标志和指标都属于变量的范畴。变量的具体数值表现即变量值。 变量的分类:

1.属性变量(定类变量、定序变量)数值型变量(定距变量、定比变量) 数值型变量又可分为离散型变量、连续型变量

连续型变量是指变量的取值在数轴上连续不断,例如,气象上的温度、湿度,零件的尺寸等。 按取值是否连续:

离散型变量是指变量的其取值是整数值,例如,企业数,职工人数等。 2.按所受因素不同:

确定性变量:是受确定性因素影响的变量

随机变量:是受许多微小的不确定因素(又称随机因素)影响的变量。 流量与存量

流量:一定时期 存量:一定时点 统计数据搜集的方法

1. 概念:指获取被调查对象数据的渠道或途径 2. 分类:(1)直接观察法(2)通信法(3)采访法(4)登记法 统计调查

1. 概念:指为了达到对客观进行认识的目的,把所要认识的对象作为一个研究总体,按照 已设计的统计标准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对研究总体进行计数、测量和登记,取得反映总体各单位有关特征的统计原始数据的统计方法。 2. 基本特征:

(1)以统计认识为直接的、唯一的目的对统计总体的有关特征进行计数、测量和登记。 (2)统计调查搜集的是原始数据 调查方式(调查的类型/组织形式)

1、按调查对象范围:全面调查(普查)非全面调查(抽样调查 统计报表 重点调查 典型调查) 2、按调查目的:应用性调查 学术性调查

3、按调查时间:一次性调查 经常性调查 跟踪性调查 4、按状态不同:动态调查 静态调查 5、按调查对象内容:综合调查 专题调查

普查: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人口普查、工业普查等) ●特点:(1)通常是周期性的或一次性的,涉及面广、耗时、费力,一般需间隔较长时间; (2)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或遗漏; (3)准确性一般较高,较规范;

(4)适用的对象较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最一般的现象。 ●原则:

(1)规定统一的标准时间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