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下语文全教案

第一课:《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快乐的童年故事,它是一篇怀念童年快乐生活的课文,课文描述了孩子们玩泥巴的快乐,语言简洁、鲜活,适合朗读训练,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我们所面对的农村孩子,他们对文中的事很熟悉,也曾玩过泥巴,并从中感受到了快乐,也能为学生的情感积累和体验打下了基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训练学生说写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

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意思。 教学策略: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让学生充分想象玩泥巴的快乐,同时进行思维训练,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积极踊跃参与。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问:同学们,我们在夏天最喜欢玩什么?(雨天玩水、滑旱冰、骑车子、放风筝......)而在老师的童年里,每当夏天时,孩子们都在玩泥巴,泥巴却是我们的珍爱,它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 师:板书课题:1、童年的泥巴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接力读文,并互评、互改。

3.全班同学开火车读文,检查朗读情况并加以指导、纠正。 4.再次读文,理清条理,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讲了孩子们玩泥巴、吃野餐的快乐生活。 师:板书:玩泥巴、吃野餐。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导读1、2自然段,并归纳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师:“这风一样的日子呦!”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比喻。

师: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短暂的,与自由自在、转瞬而逝的春风有几分相似之处。 师:找出课文中的童谣读一读。想一想此处要用怎样的语气读呢? 生:开心、快乐。

师:童年的生活无忧无虑,那时的我们都玩些什么呢?在书中找一找。

生:捏泥人、泥物。

师: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所捏的泥人、泥物的句子。 师:同学们,当孩子们捏完泥人时心情怎样呀? 生:高兴。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生:“我们一个个咧着嘴儿,欣赏自己的杰作,乐得直蹦高。” 师:你回答得太准确了。

师:同学们齐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师:这里的“黑泥鳅”指的是谁? 生:小伙伴。

师:这段话写出了“三美”:白牙、黑皮肤、红泥哨儿,这是色彩之美,吹泥哨儿,童谣清亮亮、脆生生,这是声音之美,为秋日沉寂的田野上平添了无限生机,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师:孩子们的童年不仅玩得高兴,吃得也是津津有味。 2.我们来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这些孩子们又在做些什么? 生:读文,回答。

师:这里有一个关联词语,不是......就是......,谁能用这个关联词语说句话。 生:同桌练说。 3.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句话与文中的哪句话一样,然后观察它们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生:与开头第二自然段“这风一样的日子呦!”这句话一样。 师:这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首尾呼应。这两句话不仅是结构的呼应,也是感请的呼应,重点也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能运用这一写法。 四、发挥想象,拓展思维。

1.想一想,孩子们除了捏泥人、泥物,还捏了什么?它们又有怎样

的特点?

2.请把你们童年的趣事讲一讲。(此处为写作文打下了基础) 板书设计: 1.童年的泥巴

捏泥人、泥物----活灵活现 孩子们< > 快乐无比 吃野餐 -----舒心爽口

2.《雨后》教学设计

作者:骆玉霞 来源:尹庄镇实验小学 点击:10841次 评论:0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体会夏天雨后游玩嬉戏的欢快心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诗歌优美的旋律中体会小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读了《雨后》这首诗,学习了生字,初步感受了孩子们玩水嬉戏的情景。今天让我们再次去体会其中的快乐吧!(读课题)

2、首先回顾一下这些词语:(树梢赤脚使劲糟糕兴奋妹妹发射短粗咬着水花儿唇儿裙儿) 过渡:今天老师要把你们带到雨后的广场上去玩一玩,请大家闭上眼,随着老师的朗读静静地去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师读第一节) 二、学习第一节: 1、雨后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能把你看到的绘声绘色地读出来吗?

2、要是你在这里最想干什么呢?理解:“神仙”是怎样的快乐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指名快乐地读一读。 3、雨后的广场正是孩子们玩乐的好场所,孩子们在这里尽情地快乐。让我们齐读第一节。

过渡:在这一群快乐得像像神仙似的孩子们中间,有两个玩得特别起劲的,他们是——小哥哥和小妹妹。让我们先来看看小哥哥是怎么玩的吧! 三、学习第二、三节:

1、指名读2、3节:这两节都是写小哥哥的,他是怎么玩水的?你使劲地踩踩水,什么感觉? 2、“使劲”可以换成什么词?(用劲、带劲、起劲)(分组读这两句) 3、小哥哥玩得这么开心,可也没忘了身后的小妹妹。(指名读3、4行):你高声地喊是什么意思?你说得真亲切看出了你对妹妹的关心;你这么急促地喊是为了怕妹妹摔倒吗?这是个多么关心妹妹的小哥哥呀!

4、他竭尽全力地踩水,也许是用力太大,身体不稳,所以刚招呼妹妹别滑倒,自己就滑了一跤,有趣吗?自己读读吧。 5、摔倒后的小哥哥是怎么表现的呢?(指名读第三节)有疑问吗?(理解“糟糕”、“兴奋”、“骄傲”的矛盾心理)能这样痛快地玩水,哪怕是摔一跤,也觉得是快乐的。小哥哥真是——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6、你感受到了小哥哥的兴奋和骄傲了吗?读出这种感受(齐读)

过渡:还要一个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的孩子呢,她是——小妹妹。

四、学习第四节: 1、赶快读读第四节: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小妹妹?做一做她的动作。

2、指名读这节:说说“泥裤子”指谁?

3、出示这节:带点的词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小妹妹的动作)做一做小妹妹的动作,感觉和小哥哥玩水有什么不同?(抓住“咬、提、轻轻、小心”等词理解) 4、小妹妹心里是怎么想的?小妹妹玩水无声无息,异常小心,多别扭呀!干脆摔上一跤,也像小哥哥那样,多痛快多尽兴呀!

5、是呀,能在雨后这欢乐的海洋里,踩水呀,欢笑呀,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