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7 最后一课学案3 新人教版

7 最后一课

一、课前自学

(一)积累运用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 )持 ào( )悔 chà( )异 qí( )祷 哽( )咽 郝( )叟 惩( )罚 钥( )匙 ....2、.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征发:调派

②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像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③诧异:就是觉得很奇怪 感到不可思议

④喧闹:吵闹。

⑤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做。

(二)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 1、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二、教学目标

1、反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可以分为几大部分?先分出,后写大意。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作者怎样刻画这一人物的?

>>闂傚倸鍊峰ù鍥敋瑜忛幑銏ゅ箳濡も偓绾惧鏌i幇顖f⒖婵炲樊浜滈崘鈧銈嗗姧缂嶅棗岣块悢鍏尖拺缁绢厼鎳忚ぐ褏绱掗悩鍐茬仼缂侇喖鐗撳畷鎺楁倷鐎电ǹ甯惧┑鐘垫暩婵鎹㈠Ο渚€舵い鏇楀亾闁哄矉绲鹃幆鏃堫敍濞戞﹩浼�<<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