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更新速度快,不是勤奋,是在翻老底!这一篇是过去写的《谦让与竞争》的最后一部分,当时哥哥贴在他的博客上时,大概觉得太长,就把这部分略掉了。现在也补充上来,接前面的话题,希望对家长有帮助。
对孩子的谦让教育
我们从小都受过很多谦让的教育,我们都写过关于谦让的作文。这些作文现在的孩子仍然在写。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得到了老师关于谦让的教诲。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做得并不够,因为我们本来认识的深度就不够,再加上现实中争抢气氛的冲击,谦让就常常成为了空谈。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真正的谦让精神和行为已经不多,剩下的大概只能算是谦让的痕迹,是一些形式上的或者虚假的谦让。
我觉得同谦虚教育一样,教育孩子谦让,最忌讳的就是不讲清楚背后的道理,而只对孩子提出行为上的要求。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如果是“被谦让”了,就是违背自己意愿地去谦让,那么还不如不做,因为那会带来心理问题。孩子会觉得委屈,觉得自己应有的东西或权利受到了侵犯。孩子本来就有着很强的占有欲和自我意识,如果他经常被要求让步,把自己的东西或权利让与别人,那么久而久之,他甚至会自卑,会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自己无权支配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会变得自卑、懦弱,甚至会自暴自弃、心生仇恨。他在内心积累的怨气要么会爆发,要么会导致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
很多家长害怕教孩子谦让就会让孩子变得好欺负,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是怎么教的,我们是强制要求孩子去谦让,还是给孩子讲清楚背后的道理,然后耐心等待他主动做出选择。这两者有很大的差别。
如果孩子主动选择去谦让,那么他将感受到谦让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包括实际的好处和心理上的满足。这时,他在心理上是强者,他是施与别人、帮助别人的一方,他具有成功者的心态。当他感到情况过于不公或是自己的谦让被误解被利用时,他会有足够的勇气停止他的谦让,因为他知道自己有这个自主权。相反,如果他总是被动谦让,那么他不仅不会体验到谦让的好处,还会真的变得“好欺负”。
当孩子主动地、发自内心地去谦让时,谦让才有意义,孩子才会因此而变得更满足、更强大。
其实我们成人也是如此。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了他人即是自己,我们淡化了他人和自我的对立,这时我们才不会去计较自己同别人利益上的先与后、多与少,我们才有了主动谦让的可能,才不会有委屈的感觉,不会觉得受了欺负、受了压抑。
此外,我们在教育谦让精神的同时,并不是说要丢掉公平、公正等原则。我们同样要给孩子讲公平、公正的道理,要支持孩子去建立并遵守合理的、平等的秩序,这样,孩子就不会无原则地谦让。
这里强调谦让,只是因为这一品质现在被误解太多、被忽略太多。
很多家长觉得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如果孩子不会争抢,就会吃亏。还有的家长想,将来在国际化的背景里,东方人的谦让精神会让孩子错失机会得不到重视。
其实,以我在澳洲的生活所见来看,澳洲社会处处有谦让精神的体现,反倒是那里的一些华人有更多的争抢行为,让当地人侧目。即便是性格更咄咄逼人的美国人,在日常礼节上也是很有谦让态度的。当然这跟社会资源的充足和社会规则的完善都很有关系,当资源够用、竞争的环境更公平时,争抢就没什么意义。
总之,谦让与公平、公正、自信、维护自己的权益等等并不矛盾。只有一个有自信、有资本、懂得公平竞争和维护自己权益的孩子,才会真的做到主动去谦让。
最后讲一个我女儿的故事。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在家里几乎没有让他去谦让的机会。
我女儿在一两岁的时候也是如此。吃水果,好的、有新意的水果给她,大众化的给大人。后来,当她理所当然地认为她该吃果肉,我们该吃果皮;她该吃白菜叶,我们该吃白菜帮;她该吃鱼肉,我们该吃鱼刺时,我想必须有所改变。我们再准备水果,就是大盘子端来,大家一起分。看得她火急火燎。
她最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