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1)人教版各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1)人教版各章知识点归纳

1. 过滤和蒸发

实验1—1 粗盐的提纯

仪器 : 天平,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步骤 : 步骤 1.溶解:称取4克粗盐加到盛有12mL水的小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充分溶解 2.过滤:组装好仪器,将1中所得到的混合物进行过滤。若滤液浑浊,要再次过滤,直到滤液澄清为止。 现象 粗盐逐渐溶解,溶液浑浊。 滤纸上有不溶物残留,溶液澄清。 3.蒸发:将过滤后的澄清溶液蒸发皿中转入蒸发皿,加热,并用玻璃棒产生了白搅拌,防止液滴飞溅。当出现较色固体。 多固体时停止加热,余热蒸干。 注意事项:(1)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2. 蒸馏和萃取(1) 蒸馏

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处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2)萃取

原理: 用一种溶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仪器: 分液漏斗, 烧杯

步骤:①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量取10mL碘的饱和溶液倒入分液漏斗, 注入4mLCCl4,盖好瓶塞。

③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 左手握住活塞部分, 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④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⑤待液体分层后, 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从下端口放出下层溶液,从上端口倒出上层溶液. 注意事项:

A.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B.萃取剂: 互不相溶,不能反应。

C.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放出。 三.离子检验 离子 所加试剂 Cl- 现象 离子方程式 -AgNO3,稀HNO3 产生白Cl+Ag+=AgCl↓ 色沉淀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SO42- Ba(NO3)2稀HNO3 四.除杂 1.原则: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溶剂分。

2.注意: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

浓度。(2)单位:mol/L , mol/m3

(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烧杯中溶解并在容器内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的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

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 能否通过滤纸 有否丁达尔效应 实例 溶小于1 液 胶在体 1—100之间 浊大于液 100 均匀、透能 明、稳定 均匀、有能 的透明、较稳定 不均匀、不不透明、能 不稳定 没有 NaCl、蔗糖溶液 Fe(OH)3胶体 泥水 有 没有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A.化合反应(A + B = AB)B.分解反应(AB = A + B)C.置换反应(A + BC = AC + B)D.复分解反应(AB + CD = AD + CB)。

⑵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⑶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⑶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32-O,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⑷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比较 得氧失氧的观点(狭义) 得氧的反应 失氧的反应 有氧得失的反应 化合价升降观点(广义) 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电子转移观点(本质) 失去(或偏离)电子的反应 得到(或偏向)电子的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元素的存在形式有两种:游离态和化合态。

(1)钠镁铝只以化合态形式存在:钠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氯化钠,镁元素的存在形式有菱镁矿,铝元素的存在形式有铝土矿。

(2)铁元素有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的陨铁和化合态的铁矿石。 2.金属单质的用途:

(1)利用钠元素的特征焰色(黄色)制高压钠灯,高压钠灯的透雾力强,可以做航标灯;利用钠单质的熔点低,钠钾合金常温下呈液态,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利用钠单质制备过氧化钠,利用钠单质还原熔融态的四氯化钛制备金属钛。

(2)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用来做照明弹。

(3)利用铝的良好导电性,做导线。利用铝块和铝粉的颜色都是银白色,铝粉制成银粉(白色涂料)。 3.金属化合物的用途:

(1)过氧化钠做漂白剂,过氧化钠做水下作业、坑道下作业的供氧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做食品添加剂;氯化钠做为制备单质钠和氯气的原料,氯化钠做为制备氢氧化钠、氢气、氯气的原料。 (2)氧化镁的熔点高,做耐高温的材料:耐火管、耐火坩埚、耐高温的实验仪器。 (3)明矾做净水剂。 4.金属的分类: (1

(1)氧化物(根据氧化物中非氧元素的种类)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2)金属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 (3)非金属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

(4)氧化物(根据氧化物是否与碱或酸反应生成盐)分为成盐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CO 、NO)。 (5)成盐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

(6)酸性氧化物分为高价态的金属氧化物(Mn2O7)和非金属氧化物(CO2)。 (7)碱性氧化物只能是金属氧化物(CaO)。

(8)两性氧化物只能是金属氧化物(Al2O3 、ZnO)。 6.金属氢氧化物的分类:碱性氢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

7.含金属阳离子的物质分为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无氧酸盐、金属含氧酸盐。 8.酸根离子分为三类:

(1)含金属元素的含氧酸根离子(AlO2- 、MnO4-)。 (2)含非金属元素的含氧酸根离子(NO3-)。 (3)含非金属元素的无氧酸根离子(Cl-)等。 9.阳离子分类:

(1)金属阳离子(Na+)和非金属阳离子(H+ 、NH4+)。

(2)阳离子分单一价态阳离子(Na+)和变价态阳离子(Fe2+ 、Fe3+),单一价态的阳离子和最高价态的阳离子只有氧化性,氧化性顺序:Ag+ > Fe3+ > Cu2+ > H+ ;较低价态的金属离子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遇到强氧化剂呈还原性,遇到强还原剂呈氧化性。 10.温度不同产物不同的化学方程式: 4Na+O2=2Na2O ; 2Na+O2=Na2O2 11.量不同产物不同的化学方程式: CO2 + NaOH = NaHCO3 CO2+2NaOH =Na2CO3 + H2O Na2CO3 +HCl =NaHCO3+NaCl Na2CO3 +2HCl=2NaCl + H2O+CO2↑ NaHCO3+Ca(OH)2=CaCO3+NaOH+H2O 2NaHCO3+Ca(OH)2=CaCO3↓+Na2CO3+ 2H2O Al2(SO4)3+6NaOH=2Al(OH)3↓+3Na2SO4 Al2(SO4)3+8NaOH=2NaAlO2+3Na2SO4+4H2O 2KAl(SO4)2+3Ba(OH)2=2Al(OH)3↓+3BaSO4↓+K2SO4 KAl(SO4)2+2Ba(OH)2=2H2O+2BaSO4↓+KAlO2 12.物质既能跟强酸反应又能跟强碱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 2Al+2NaOH+2H2O=2NaAlO2+3H2 ↑ 2Al+6HCl=2AlCl3+3H2 ↑ Al2O3 +2NaOH=2NaAlO2+H2O Al2O3 +6HCl=2AlCl3+3H2O Al(OH)3+NaOH=NaAlO2+2H2O Al(OH)3+3HCl=AlCl3+3H2O NaHCO3+ NaOH= Na2CO3 + H2O NaHCO3+ HCl = NaCl + H2O+CO2↑ 13.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氧化还原反应实例:除去氯化铁中的氯化亚铁: 2FeCl2+Cl2=2FeCl3 氧化还原反应实例:除去氯化亚铁中的氯化铁: 2FeCl3+Fe=3FeCl2 酸碱性实例:除去碳酸氢钠中的碳酸钠: Na2CO3+CO2+H2O=2NaHCO3 酸碱性实例:除去碳酸钠中的碳酸氢钠: NaHCO3 +NaOH = Na2CO3 + H2O 2NaHCO3= Na2CO3+CO2 ↑+H2O 14.酸碱性强弱区别的化学方程式

硫酸铝溶液中滴入过量的强碱溶液不再有沉淀: Al2(SO4)3+8NaOH=2NaAlO2+3Na2SO4+4H2O

离子方程式:Al3+ +4OH- = AlO2- +2H2O

硫酸铝溶液中滴入过量的弱碱氨水溶液始终有沉淀: Al2(SO4)3+6NH3·H2O=2Al(OH)3 ↓+3(NH4)2SO4 离子方程式:Al3+ +3 NH3·H2O =Al(OH)3 ↓+3NH4+

15.互滴法鉴别无色试剂的实验组:碳酸钠溶液和盐酸,硫酸铝溶液和强碱,偏酸盐溶液和强酸 16.Fe2+的检验:

①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在试管中滴入可溶性碱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过一会沉淀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说明溶液中有Fe2+ 。

②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在试管中先滴入KSCN溶液,无现象,再滴入氯水,溶液马上变成血红色,说明溶液中有Fe2+ 。 17.Fe3+的检验:

①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在试管中滴入可溶性碱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Fe3+ 。

②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在试管中先滴入KSCN溶液,溶液马上变成血红色,说明溶液中有Fe3+ 。 18.指示剂颜色变化:

①在盛有水的试管里,加入过氧化钠,然后滴入指示剂:酚酞先变红后褪色(紫色石蕊先变蓝后褪色)。 ②在盛有水的试管里,加入碳酸钠,然后滴入指示剂:酚酞变红(紫色石蕊变蓝)。 ③在盛有水的试管里,加入碳酸氢钠,然后滴入指示剂:酚酞变红(紫色石蕊变蓝)。

19.氯化铁溶液可以止血,氯化铁溶液可以用来腐蚀电路板,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可以制备氢氧化铁胶体,铝化铁溶液蒸干得到氢氧化铁,灼烧得到氧化铁。 20.与Fe3+不能共存的离子有:

①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OH- 。②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SCN- 。③发生双水解反应的离子:CO32- 、HCO3- 。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S2- 、I- 。 21.与Al3+不能共存的离子有: ①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OH- 。②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F- 。③发生双水解反应的离子:CO32- 、HCO3- 、S2- 、AlO2- 。

22.与H+不能共存的离子有:

①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气体的离子:CO32- 、HCO3- 、(S2- 、HS- 、S2O32- )。 ②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沉淀的离子:AlO2- 、[SiO32- 、C6H5O- (石炭酸根)]。

③发生复分解反应没有任何现象的离子: OH- 、F- 、ClO- 、(PO43- 、HPO42- 、H2PO4- 、CH3COO- HC2O4- 、C2O42- )。

23.与OH-不能共存的离子有:

①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气体的离子:NH4+ 。

②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沉淀的离子: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镁以后的离子:Mg2+ 、 Al3+ 、Fe3+ 、Fe2+ 、Cu2+ 、Ag+ 。

③发生复分解反应没有任何现象的离子: H+ 、HCO3- 、(HS- 、HSO3- 、HPO42- 、H2PO4- 、HC2O4- )。 24.易失电子的物质除了金属外,还含有强还原性的物质:H2S 、K2S 、HI 、KI。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 对比 C +14 2 8 4 +6 2 4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