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

2007届高考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三)

十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崔思兢,则天朝,或告其从兄宣谋反,付御史张行岌按之。告者先诱藏宣家妾。而云:妾将发其谋,宣乃杀之,投尸于洛水。行岌按,略无状。则天怒,令重按。行岌奏如初。则天曰:“崔宣反状分明,汝宽纵之。我令俊臣勘,汝毋悔。”行岌曰:“臣推事不若俊臣,陛下委臣,须实状。若顺旨妄族人,岂法官所守?臣必以为陛下试臣耳。”则天厉色曰:“崔宣若实曾杀妾,反状自明矣,不获妾,如何自雪?”行岌惧,逼宣家令访妾。

思兢乃于中桥南北多置钱帛,募匿妾者。数日,略无所闻,而其家每窃议事,则告者辄知之。思兢揣家中有同谋者,乃佯谓宣妻曰:“须绢三百匹,顾刺客杀告者。”而侵晨伏于台前。宣家有馆客姓舒,婺州人,言行无缺,为宣家服役,宣委之同于子弟。须臾,见其人至台赂阍人,以通于告者。告者遂称云:“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台中惊扰。思兢素重馆客,不知疑。密随之,到天津桥,料其无由至台,乃骂之曰:“无赖险獠,崔家破家,必引汝同谋,何路自雪?汝幸能出崔家妾,我遗汝五百缣,归乡足成百年之业。不然,则亦杀汝必矣。”其人悔谢。乃引思兢于告者之家,搜获其妾。宣乃得免。

(刘肃《大唐新卷?卷494》)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其家每窃议事,则告者辄知之。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不赂而胜之之势。 B.而云妾将发其谋,宣乃杀之。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须臾,见其人至台阁赂阍人。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思兢乃于中桥南北多置钱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选出全是描写“同谋者”言行的一组

①先诱藏宣家妾。 ②侵晨伏于台前。 ③言行无缺。 ④至台赂阍人。 ⑤其人悔谢。⑥引思兢于告者之家。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发生在武则天时期的一件冤案:崔宣被人陷害谋反,几遭杀身之祸。 B.御史张行岌开始处理这个案件时,找不到一点证据,最后逼着崔宣家找妾,终于为崔宣洗雪冤屈。

C.由于每次在家中暗地里商量的事情,诬告者都能很快知晓,崔思兢由此断定家里有内奸,于是将计就计,查出内奸,搜获崔宣的妾。

D.崔思兢假装不知情,像对待自家子弟那样,委派姓舒的馆客到御史台,买通看门人,向诬告者传递崔家要雇主刺客的假消息。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宣的妾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她被诬告者所收买,被藏起来,她能否被找出来,就成了办案的关键。

B.武则天开始相信诬告者的话,认为崔宣是谋反的,如果不是御史的坚持,崔宣早就被杀了。

C.御史张行岌是一位以事实为依据、执法严明的法官,他始终不畏淫威,并亲自明查

1 / 10

暗访。

D.崔思兢平素非常重情义,这次崔思兢对忘恩负义的馆客说,只要他能找出崔家的妾,就送给他五百缣让他养老,否则他必遭杀身之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或告其从兄宣谋反,付御史张行岌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陛下委臣,须实状。若顺旨妄族人,岂法官所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B(就/竟然) 2.B

3.D(没有委派)

4.C(有畏惧,没有亲自明查暗访) 5.⑴有人诬告他的堂兄崔宣谋反,(皇上)交给御史张行岌察究这个案子。

⑵陛下把这个案子交给我,我就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形。如果顺着陛下您的旨意随便族灭人家,这哪里是法官所应遵守的?

⑶崔家雇人刺杀我,请让我把这件事上报给上级。 参考译文:

崔思兢在武则天当政时,有人告他的堂兄崔宣谋反,于是武则天让御史张行岌审查这件事。告密的人先用引诱的手段藏起了崔宣家的妾,却说崔妾将要揭发崔的阴谋,崔宣就杀了她,把尸体扔到了洛水中。张行岌调查后,一点证据也没查出。武则天很生气,命令重新审查。重新审查后,张行岌上奏内容仍像上次一样。武则天说:“崔宣造反的表现很清楚,你宽大放纵他。我要让来俊臣调查,你可别后悔!”张行岌说:“我推断事情不如俊臣,陛下委托我来办这事,我得掌握实情,如果只顺从旨意胡乱的族灭人家,哪里是执法官应信守的?我认为陛下一定是在考试我罢了。”武则天脸色严肃地说:“崔宣如果确曾杀了妾,造反的情形自然就清楚了。不把他的妾找出来,怎么洗清自己?”张行岌害怕了,逼着崔宣家去寻找妾。

思兢于是在中桥南面北面,放了很多钱帛,悬赏广泛征求知道窝藏妾的人。但过了好几天,一点消息也没听到。可是他家每次偷偷商量的事,告密的人却都知道。思兢揣测家中有同谋的人,于是假装对崔宣的妻子说:“得用三百匹绢,雇刺客杀死告密的人。”而在天蒙蒙亮的时候思兢就潜伏在御史府前。崔宣家有个门客姓舒,是婺州人,平时言行没有什么缺点,一直为崔宣家效劳。崔宣委派他办事就跟委派子弟一样放心。不一会儿,思兢就看见姓舒的那个人贿赂看门人,以便让他通报告密的人。告密的人于是说道:“崔家雇人刺我,请让我把情况上报给上级。”御史府中惊慌混乱。思兢一向器重这个门客,没怀疑过他。便偷偷尾随着他,到了天津桥,思兢估计他不会再到御史府去,就骂他说:“无赖阴险的獠子!崔家破家,一定供出你是同谋,看你有什么办法洗清自己!如果你侥幸能找出崔家的妾,我送你五百匹缣。回到家乡足够建成百年的基业。不这样做,那么你也一定会被杀。”那个人又后悔又道歉,于是带着思兢到了告密者的家里,搜出了那个妾。崔宣才得以免罪。

十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一5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綮戟①,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

2 / 10

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蔚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②,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

陛下亮成天工,克济大业,天下幸甚。唯匈奴未譬圣德,威侮二垂,陵虐中国,臣恐武猛之将虽勤,亦未得解甲囊③弓也。夫勤而不息亦怨。劳而不休亦怨,怨恨之师,难复责功。臣伏睹将帅之情,功臣之望,冀一休足于内郡,然后即戎出命,不敢有恨。臣愚以为“师克在和不在众”,陛下虽垂念北边,亦当颇泄用之。圣王之政,必因人心。

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刨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八年,上书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许放退。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④授爵所不辞也。惟陛下哀矜!

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注]①棨戟(qǐjī):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出行时作前导的一种仪仗。 ②如信臣:曾任南阳太守,做了许多为百姓谋福利的事。 ③畿(gāo):盛弓箭和铠甲的口袋。

④析珪: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按爵位高低,分颁珪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 敕晓:奉皇命晓谕。

B.怨恨之师,难复责功 责功:要求(他们)有功劳。

C.陛下虽垂念北边,亦当颇泄用之 泄用:杂用,轮换交替调用之意。 D.超受大恩,牧养不称 牧养:治理教化(一方)。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 B.性节俭而政治清平 C.造作水排,铸为农器 D.威侮二垂,陵虐中国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与长史急焚其船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性节俭而政治清平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圣王之政,必因人心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在建武元年中三次升迁,被皇上委以重任。在当时政权还不很稳定的情况下,杜诗为天下安定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B.杜诗在任南阳太守时,一方面诛暴立威,一方面发展生产,使百姓过上了较为富足的生活,深得百姓爱戴,被称为父母官。

C.杜诗请求辞职的原因之一是:他理解守边将领长期在外,已有怨愤情绪,都希望能到内地郡中任职。为朝廷计议,他愿意让出职位。

D.杜诗请求辞职的原因之二是:自己长期担任要职,在治理、教化百姓的过程中、

3 / 1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