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常见地质灾害分类与防治

浅谈常见地质灾害分类与防治

杨伟强 陈志源 710065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摘要:本文从常见的地质灾害的种类研究为基础,分析自然界地质灾害的特点,其一般具有自然现象与社会经济现象双重属性。地质灾害对于人及其生活、居住的环境都有严重危害,因此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尤为重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以政府为主导,贯彻“以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各类有效措施,从而规避和降低各类地质灾害风险。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灾治灾

1 常见地质灾害的种类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凡直接或间接、已发生或潜在的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地质事件都属于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在我国各地多有分布,以对造成的危

害程度及发育分布的规模数量来看,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特殊性岩土等地质灾害等较为常见。

1.1崩塌

崩塌是斜坡岩土体以张性破裂为主的斜坡破坏,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迅速崩落。崩塌体通常破碎成碎块堆积于坡脚、形成具有一定天然休止角的岩堆。一定条件下,可在继续运动过程中发展为碎屑流。崩塌主要是地表附近因气温变化、降水的渗透、空气的流通、植物根系的发育引起地表至1~3米深度范围内岩体松动,当坡面陡峻时,即出现滑落或崩落现象,除地质原因外,更多受地形因素的控制,容易发生在河流和海岸的阶地以及抗风化能力弱的山区。可将崩塌划分为岩崩和土崩两大类。

1.2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岩土体以剪切破坏为主的斜坡破坏,斜坡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剪切滑动面向下滑落的现象。地球上主要的滑动体是由于斜坡中的应力值和斜坡岩土体的强度值不相适应而使岩土体发生机械破坏的结果。按滑动面或破坏面的纵剖面形态可划分为平滑型滑坡和弧形或转动型滑坡两种类型。按照滑坡的物质组成可将滑坡分为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粘土滑坡、基岩滑坡。按滑动面与斜坡岩层层面关系可分为无层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根据发育的阶段和年代可划分为现代滑坡和古滑坡。

1.3泥石流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系列过程,包含重力作用下松散物质、水体和空气三者构成的块体运动。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典型的泥石流具有结构性、流动性、较大的流动坡降。随着流体中水体含量减少,土体颗粒含量增加,土体所赋有的性质逐渐加强,把泥石流依次分为四类:稀性、过渡性、粘性和塑性泥石流。

1.4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指在岩溶地区,由于地下洞穴扩大而导致顶板岩体塌陷,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顶板因自然或认为因素失去平衡产生下沉或塌陷的统称。国内分类,多以成因和影响因素为主划分自然塌陷与人为塌陷;降雨塌陷与抽水塌陷、震动塌陷;潜蚀塌陷与真空吸蚀塌陷以及顺发性塌陷与迟后塌陷等。

1.5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是地面岩土体在自重应力场条件下垂向变形破坏及向深部架空或潜在控件方向的运动。我国的地面沉降可划分为区域性地面沉降和洞穴塌陷性地面沉降。区域性地面沉降主要成因有区域性构造变动、海面升降、地震、地下水(油、气)开采,前三者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后者主要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1.6特殊性岩土

特殊性岩土主要指指湿陷性土、红粘上、软土、多年冻土、膨胀岩土、风化岩、红层及残积土等,这些岩土体本身所具有的特殊不良性质,如湿陷性土的湿陷性,膨胀岩土的胀缩变化性,红层的不良水理性质等。这些特性可造成建筑地基变形、沉降开裂,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工程实践中需引起注意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地质灾害的特点

根据地质灾害定义分析,地质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围绕地质灾害的动力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自然特征,如地质灾害的规模、强度、频次以及灾害活动的孕育条件、变化规律等。社会经济属性指与成灾过程中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经济特征,如人口、财产、工程建设活动、资源开发、社会经济水平、防灾能力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区域地质构造、暴雨、地下水、地震、地形地质等条件制约,并具有群发性和区域性。

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估损难,地质成灾造成的损失会达到什么程度,在灾前是一个未知数。而在灾害发生后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做出较为全面、准确的评定。地质灾害的级别、发生在不同季节和时令、不同的区域和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的预报准确度等等的不同,决定了对地质灾害损失估计的难度。其次是破坏广,地质灾害是一种人间劫难,可使一个村庄或一座城市化为一片瓦砾,往往造成很大破坏。再次是续发性强,地质灾害具有迭加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在地震作用下会致使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同时发生。

3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我国目前的地质灾害防治政策多局限于“发现和治理”,并没有调整到“预见和预防”上来。要在各地区做好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治灾减灾规划。各级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宜采用以下策略:

3.1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在防治地质灾害中的主导地位作用。地质灾害危害的对象是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发展环境,地质灾害影响人民的群体利益和公共安全。地质灾害防治应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计划。政府应对所辖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统一组织,统一规划,协调资金使用。

3.2 在法制上,应加快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立法工作,为依法治灾奠定可操作性依据。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制止人为的自然地质环境的破坏活动。

3.3 贯彻“以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防治重灾、急灾和频发区。对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测是防止灾害发生、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应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做好灾害预测预报,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范的各种制度、措施和方法。

3.4 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应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详细查明地质灾害的环境地质条件、发生规律、种类和等级、并进行分区评价预测,为开展有效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5 充分认识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等手段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要性。地质灾害防治要以科技为先导,防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增加科技投入,采用计算机技术、微波通讯技术、遥感技术等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地质灾害的防范与治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 结论

自然界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特殊性岩土等。地质灾害是与人类社会共存的自然现象,具有双重属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灾害的可防御性也相应不断提高,地质灾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