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体会文章紧扣“清”、“静”、“悲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⑵ 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⑶ 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⑵ 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 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⑵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数不胜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1

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文人们眼中的秋天各有特色,且写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却另辟蹊径,独运匠心,从秋味入手写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赏析郁达夫先生是怎样选取客观景物来个性化地表现故都之秋的。(幻灯1)(课件出示课题、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5分钟)(体会文章基调,了解课文结构,初步理解课文。)

1、看文章的标题,中心语是什么? 明确:秋。

2、本文写作的重点又是什么?明确:故都特有的秋色。

3、“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幻灯2)

明确:“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特色。是全文的文眼(幻灯2)。 4、主要写秋味的在哪部分?用景物来表现秋味的段落是哪些?(幻灯3)

明确:3~11段。(是文章写景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重心所在。请两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初步感知“秋味”

1、接下来看看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幻灯4) 明确: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秋蝉、秋雨;枣树。

2、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幻灯5)

明确: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第三段)

3、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地写,而只是一笔带过,反而详细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幻灯6)这是什么原因?如果

2

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互相交流)

明确:(1)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幻灯6)

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

(2)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故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而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幻灯6) (3)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吵闹的、拥挤的。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清、静、悲凉”的基调就不吻合了。(幻灯6)所以虽然这些景物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 四、深入探究“秋味” (一)清

1、刚才大家神游了北平之秋,现在回到老师刚才提的第一个问题上,文中写到了那

些秋景?

明确: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枣子、“青布单衣”的人。 2、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景物的色彩,从色调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 明确:冷色。(黑、白、蓝、灰、紫等等)。

3、这种色调容易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 明确:冷清、孤独。

(课件出示。) (让学生在课文中搜寻信息,训练信息搜集能力,同时,逐步深入分析秋景与作者情感间的联系。)

4、先来看看对牵牛花的描写。大家自己读一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在读的过程中注

3

意,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

明确:花色。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美丽扶疏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作者怎么说的?(“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幻灯8)

5、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幻灯8)

明确:我觉得合理,因为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白色和蓝色比较清静(幻灯8),而紫黑色太低沉、太压抑(幻灯8),红色热闹、温暖(幻灯8)。蓝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清”字。我们知道,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远洁净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让人感到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这让我想起王安石的《北山》(幻灯9)。“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6、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得久吗?

明确: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幻灯9)。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

我们平时很少有人去关注一种花以什么颜色为最好,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心情。这蓝色和白色的牵牛花描写的是秋天特有的清气,而要表现的是作者落寞无奈的心情,这是对牵牛花的描写。我们一块来读一遍,体会一下“清”字是怎样贯穿其中的。(齐读三段。“不逢北国之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了故都的秋景是这样的冷清)

(二)静

1、提问:我们再看看故都的秋声又有哪一些呢?

4

明确:鸽子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扫落蕊之声。

2、提问:作者在文章中写了秋天的这么多声音,然而在文章的开头他却说故都的秋“特别的清、静、悲凉”,声音如此丰富,怎么称得上静呢?

明确:这些声音都不是噪杂的声音,如果是噪杂喧闹,就不会听到青天里的驯鸽声、下雨的声音,更听不到落蕊的声响。这些声响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了王藉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这一问题让学生了解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加深对课文“清、静、悲凉”基调的理解。)

3、作者在此还借助什么来写这清秋的寂静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四段,其他同学注意看看哪些地方表现出“静”?) 明确:槐蕊

4、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出了静?(幻灯10)

明确:(1)(幻灯10)“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没有声音,静!不仅声音没有,连“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触觉是“一点点”,而且作者用了两个“极”字,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点点的触觉都被作者感觉到了,说明这个环境非常静。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还有心境的宁静。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幻灯10)铺得满地说明花落的多且时间长,但整整一夜,没有人发觉,早上起来才惊奇地看到,说明落花的寂静无声。也突出了一个“静”字。

(3)“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幻灯10)还有丝纹存在,说明没有人走过——环境安静,能注意到这些丝纹,说明他心里很宁静、细腻,但这份细腻是因为他的清闲,而正是这种清闲让他感到万分的落寞。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