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

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躯体运动调节有关 (6)、半球内的白质:

Ⅰ连合纤维---是连接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胼胝体:在大脑纵裂底,由连合两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分嘴、膝、干、压4部 前连合:连接左右嗅球和两侧颞叶。

穹窿:是发自海马止于乳头体核的投射纤维,其中一部分纤维越至对边,连接对侧的海马,称为穹窿连合。

Ⅱ联络纤维---是联络本侧半球各叶皮质间的纤维;主要有主要有: ①上纵束 在外侧沟的上方,连接额、顶、枕、颞4个叶。 ②下纵束 位于半球的下面连接枕叶和颞叶。 ③钩束 连接额、颞2 叶的前方。

④扣带 位于扣带回和海马旁回内。扣带是联络边缘叶的纤维束。 (4)、 大脑皮质

1)总述:大脑皮质不同区域的厚度不同,神经细胞的大小、形态和密度各有不同,纤维的疏密排布也不一样。依据皮质各部的细胞构筑和纤维配布,可将皮质分为若干区。现在广为人们所采用的是Brodmann分区(分为52区)。 2)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①第1躯体运动区:它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第4区和第6区)

特点: 上下颠倒,但头部正立、左右交叉、投射区大小取决于各不肢体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②第1躯体感觉区:它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包括第3、1、2区。 特点:上下颠倒,但头部正立、左右交叉、投射区大小取决于肢体感觉敏感程度

③视区:在枕叶内侧面上,距状沟上、下的皮质。一侧视区皮质接受同侧视网膜的颞侧半和对侧视网膜鼻侧半传来的信息。因此一侧视区损伤,可引起双眼视野的同向性偏盲。

④听区:它在颞叶外侧沟下壁的颞横回上。 每侧听区接受双侧来源的信息。因此一侧受损,不会引起全聋。 3)语言中枢

①总述:语言区多在左侧大脑半球上(优势半球)。

所谓语言功能是指理解说出来的话和写、印出的文字。并以说或写的方式来表达意见和思维。凡是不由视、听和肌障碍所引起的语言缺陷,称为失语症。 A说话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44、45区);此区损伤,丧失说话能力,称为运动性失语

B书 写 中 枢: 额中回后部(8区);此部损伤,称失写症。 C听话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第22区);此区受损伤,虽听觉无障碍,但不能理解别人的言语,称为感觉性失语。

D阅读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第39区);此区若有损伤,虽视觉无 障碍,但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称为失读症。 4)边缘叶与边缘系统:

它在半球的内侧面,隔区、扣带回和海马旁回围绕胼胝体等几成一环,加上被挤到侧脑室下角的海马和齿状回,共同组成边缘叶(limbic lobe)。边缘叶再加上与它联系密切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隔区和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群等,共同组成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由于这一部分脑与内脏活动、情绪和记忆有关,故也称为内脏脑。

实验研究表明,边缘系统在进化上是脑的古老部分,它司内脏调节、情绪反应、记忆和性活动等,这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后代是重要的。

5)投射系(内囊)

(1)定义:大脑皮质和脑干、脊髓的上、下行纤维称为投射纤维。投射纤维绝大多数经过内囊。内囊是宽厚的白质层,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 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之间的上、下行纤维。 (2)分部:

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 内囊后肢:介于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 内囊膝:前、后肢汇合处。 (3)前肢: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内囊膝: 皮质核束

后肢:皮质脊髓束、顶枕颞桥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

(4)损伤后果:内囊集聚了所有出入大脑半球的纤维,故内囊损伤可导致对侧偏身感觉丧失,对侧肢体运动丧失(偏瘫),双眼对侧视野偏盲,即所谓―三偏综合征‖。 (二)、脑神经

(1)脑N的纤维成分:

躯体运动F:它发自脑干躯体运动核,支配头颈部骨骼肌

内脏运动(副交感)F:它发自脑干内脏运动核,中途经副交感N节换元,节后纤维支配平滑肌 心肌 腺体

内脏感觉F、躯体感觉F:起自感觉N节(除ⅠⅡ外),分布头颈及胸腹腔器官,中枢突终于脑干感觉核。

(2)十二对脑神经:

Ⅰ 嗅神经 Ⅱ 视神经 Ⅲ 动眼神经 Ⅳ 滑车神经 Ⅴ 三叉神经 Ⅵ (外)展神经 Ⅶ 面神经 Ⅷ 前庭蜗神经 Ⅸ 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歌诀: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车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十迷十一副神经,十二舌下神经连。 ① 感觉性脑神经:Ⅰ、Ⅱ、Ⅷ Ⅰ嗅神经: 走形:

中枢突

嗅细胞 嗅丝(嗅神经) 筛孔 嗅球 Ⅱ、视神经: 走形:

轴突

视网膜节细胞 在视神经盘处穿巩膜 视神经 视神经管 视交叉 视束(间脑) Ⅷ前庭窝神经 走形:

椭圆囊、球囊、壶腹嵴 前庭神经节(内耳道底)前庭神经 蜗神经 前庭窝神经 内耳道 内耳门 蜗神经节(蜗轴) (蜗)螺旋器(毛细胞)

延髓脑桥沟外侧 前庭神经核 蜗神经核 ②、运动性脑神经:Ⅲ、Ⅳ、Ⅵ、Ⅺ、Ⅻ Ⅲ、动眼神经: 走形:

动眼神经核(躯体运动纤维) 动眼神经 脚前窝 海绵窦外侧壁 动眼神经副核(内脏运动纤维) 上、下、内直肌,下斜肌,上睑提肌 眶上裂入眶

睫状肌 睫状神经节 (内脏运动纤维)

瞳孔括约肌 Ⅳ滑车神经: 走形:

滑车神经核 滑车神经 下丘下方 绕大脑脚前行 海绵窦外侧壁 眶上裂入眶

上斜肌 Ⅵ、展神经: 走形:

展神经核 展神经 延髓脑桥沟出脑 经海绵窦 眶上裂 外直肌 Ⅺ、副神经 (Ⅺ) 走形:

副神经核 副神经 橄榄后沟下部 颈静脉孔

内支 外支 迷走神经 副神经

咽喉肌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Ⅻ舌下神经(躯体运动神经) 走形:

舌下神经核 延髓前外侧沟 舌下神经管 同侧舌肌 ③ 混合性脑神经:Ⅴ、Ⅶ、Ⅸ、Ⅹ

Ⅴ、三叉神经: 走形:

三叉神经感觉根:来自三叉神经节细胞 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入脑 三叉神经运动根:来自三叉神经运动核

泪腺神经:泪腺、上睑

眼神经 海绵窦外侧壁 眶上裂 入眶分为 额神经:额顶部皮肤 三叉神经节 鼻睫神经:鼻背、泪囊、

鼻黏膜、眼球. 及眼睑. 上颌神经 海绵窦外侧壁 圆孔 翼腭窝 眶下神经

上牙槽后支

肌支:支配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

颊神经:颊部皮肤和粘膜

下颌神经 卵圆孔 耳颞神经:腮腺和颞部皮肤

下牙槽神经:下颌牙,牙龈,颏部及下唇的

皮肤和粘膜

舌神经:舌前2/3粘膜 一般感觉 Ⅶ、面神经:

起止、走行、分布: 躯体运动纤维 面神经核 内脏运动纤维 上泌涎核 面神经 延髓脑桥沟外侧 内耳门 经面神经管 内脏感觉纤维(味觉) 孤束核 鼓索 茎乳孔 面肌及颈阔肌 舌前2/3味觉 下颌下神经节 下颌下腺、舌下腺 管内分支: 鼓索--- 舌前2/3味觉;下颌下腺,舌下腺;岩大神经--- 泪腺和腭、鼻粘膜腺

体分泌;镫骨肌神经--- 镫骨肌

管外的分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的面部表情肌和颈阔肌 Ⅸ舌咽神经 走行:

内脏运动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 孤束核

下泌涎核 舌咽神经 延髓橄榄后沟上部 颈静脉孔 躯体运动纤维 疑核 耳神经节 肌支 舌支 腮腺 茎突咽肌 咽、舌后1/3、咽鼓管粘膜

Ⅹ迷走神经 走形:

躯体运动纤维

疑核 橄榄后沟中部 颈静脉孔 颈部(颈动脉鞘内) 内脏运动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

迷走神经背核 迷走神经 孤束核 躯体感觉纤维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脊柱:

1、 组成:椎骨有24、骶骨有1、尾骨有1、 椎骨:

它的一般形态: 椎体: 椎孔、椎管; 椎弓: 椎弓根、椎上切迹、椎下切迹、椎弓板

7个突起: 棘突 1 横突2 上关节突2 下关节突2

颈椎: 它的特点:

a. 椎体小

b. 横突上有横突孔

c. 棘突短而分叉(第1、2、7颈 椎除外) 特殊颈椎:第一、二、七颈椎 腰椎: 它的特点:

a. 椎体 : 大,呈肾形 b. 椎孔: 呈三角形

c. 棘突: 呈板状,水平后伸

2、椎骨间的连结

它有椎间盘、韧带、关节相连接。

1)椎间盘:它有髓核、纤维环组成,具有缓冲压力,允许脊柱运动,防止椎间盘脱出的作用;前纵韧带:具有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和椎间盘向前脱出的作用;后纵韧带:具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2)韧带:

①黄韧带:具有协助围成椎管;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②棘间韧带.:具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③棘上韧带:具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④横突间韧带:具有相邻椎骨横突间的纤维索的作用。 3、脊柱的整体观和运动

它的整体观为前面观、后面观、侧面观。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脊柱的运动有屈, 伸、侧屈、旋转、环转。它有脊髓。 1)、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①位置:位于椎管内

上端:平枕骨大孔处续于延髓, 下端:至第1腰椎体下缘。

②外形:呈前后略扁粗细不等的圆柱状。

表面六沟: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 前外侧沟:有脊神经前根附着 后外侧沟:有脊神经后根附着 脊髓有两个膨大;

颈膨大:C5 –T 1

腰骶膨大:L2-S3 脊髓圆锥; 脊髓末端变细 终丝: 连于脊髓下端的细丝 2)、脊髓的节段性 ①、节段的区分

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共有31对,每对脊神经根相连的一段脊髓为一个脊髓节段。 脊髓共有31个节段。

颈段8节、胸段12节、腰段5节、骶段5节、尾段1节 ②、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与脊柱不等长,大部分脊髓节段的位置高于同序数椎骨。

马尾: 脊髓节段高于同序数椎骨,而脊神经根仍然从相应的椎间孔出椎管,以致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