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辅助检查:
腰穿、X线、脊髓造影、CT、MRI (四)治疗: 原则:
尽快去除病因, 手术治疗应及早进行(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切除术\\椎板减压术\\硬脊膜囊切开术等)恶性肿瘤或转移瘤可酌情手术\\放疗与化疗
脑 疾 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 一、病因: 不明
二、临床表现: 共同特点:
50~70岁多发, 男性较多
发病突然, 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
症状与体征:持续时间短暂,常为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 24小时,不遗留后遗症反复发作, 每次发作症状相似 1. 颈内动脉系统TIA
对侧单肢无力与轻偏瘫, 对侧感觉障碍、失语、一过性黑矇。 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1) 常见症状
眩晕最常见,常伴有恶心呕吐,很少出现耳鸣,也可同时出现复视、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吞咽困难。 (2) 特征性症状
跌倒发作(drop attack):
患者转头与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张力跌倒, 无意识丧失, 很快自行站起, 脑干网状结构缺血。
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TGA):
发作性短时间记忆丧失(数分~数10分) ,病人有自知力, 伴时间\\地点定向障碍,谈话\\书写\\计算能力正常, 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颞叶内侧与海马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与生化检查
EEG\\CT & MRI检查大多正常
部分病例(发作时间>20min)MRI弥散加权(DWI) 可显示片状缺血灶 DSA可见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等 2、彩色经颅多普勒(TCD):
可显示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发作频繁可行微栓子监测 四、诊断:
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五、鉴别诊断: 1、部分性癫痫: 抽搐为主要表现
多为继发性,常可发现脑部病灶 脑电图多为异常 2、梅尼埃病: 发病年龄轻
发病时间多超过24小时 无神经体征
多次发作后常有听力减退
3、阿-斯(Adams-Stokes)综合征: 有严重心律失常 发作时血压偏低 神经体征不明显 六、治疗:
目的:消除病因,减少与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 1、病因治疗:
病因明确者应针对病因治疗
控制卒中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颈椎病等) 消除微栓子来源与血液动力学障碍 戒除烟酒 坚持体育锻炼 2、药物治疗: (1) 血管扩张药:
低分子右旋糖酐或0.4%培他啶500ml, i.v滴注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液\\改善微循环 (2) 抗血小板聚集药:
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 (3) 抗凝药物: 肝素、华法令
(4) 钙通道阻滞剂:
尼莫地平20~40mg,tid,po 3、手术治疗:
脑 疾 病
急性脑血管疾病
脑 梗 死
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 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与脑软化。它包括:脑血栓的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是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类型。
一、脑血栓的形成: (一)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有高血压、.动脉炎、先天性动脉狭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高凝状态。 (二)临床表现: 1. 颈内动脉:
可无症状(取决于侧支循环) 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单眼一过性黑矇 同侧Horner征
优势半球伴运动性失语症 颈动脉搏动减弱与血管杂音 2. 大脑前动脉: 皮质支闭塞
对侧中枢性下肢瘫,大小便功能障碍,面部少有受累 深穿支闭塞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上肢近端轻瘫(累及内囊膝部与部分前肢) 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
淡漠、欣快等精神症状及摸索动作、强握反射 3、大脑中动脉: 主干闭塞
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与均等性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 优势半球→完全性失语, 非优势半球→体象障碍 皮质支闭塞
偏瘫及感觉障碍以面部和上肢为重,非优势半球可出现对侧偏侧忽视症等体像障碍 深穿支闭塞
上、下肢一致的偏瘫,一般无感觉障碍和偏盲 4、大脑后动脉: 皮层支闭塞
对侧同向性偏盲。 累及优势半球,可出现失读、失写、失计 深穿支闭塞
丘脑综合征
对侧深感觉障碍\\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 轻偏瘫\\共济失调\\舞蹈-手足徐动症等 5. 椎-基底动脉 :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
四肢瘫痪,延髓麻痹、昏迷、常迅速死亡,脑干基底部闭塞,出现闭锁综合征 基底动脉分支闭塞 交叉性瘫痪 内听动脉闭塞
同侧突发性耳聋、耳鸣、眩晕 6、小脑后动脉:
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脑干梗死最常见类型 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
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N脊束核与对侧交叉脊髓丘脑束)
同侧Horner征(下行交感神经纤维) 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疑核)
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绳状体与小脑受损) (三)辅助检查:
CT、MRI、DSA(金标准)、TCD、常规检查、脑脊液检查 (四)诊断: 发病年龄多较高
多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 发病前可有TIA发作 安静状态下发病
多在几小时或数日达到高峰,无明显头痛、呕吐及 意识障碍
有相应供血区的神经功能缺失体征
CSF多正常,CT检查在24~48h后出现低密度影 (五)治疗: 原则:
改善脑循环,防止血栓的发展,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梗死范围,减轻脑水肿,防止并发症,预防复发。 1.一般处理
(1) 卧床休息,维持呼吸道功能,防治褥疮及呼吸道感染,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2)调整血压
(3)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 (4)其他,如降温 2.溶栓治疗:
尿激酶(UK):25~100万IU加入5%葡萄糖或
溶栓适应证 0.85%生理盐水i.v滴注,30min-2h内滴完
A急性缺血性卒中, 无昏迷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B发病3h内, 在MRI指导下可延长至6h (3) 抗凝治疗:
C年龄大于等于18岁 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等
D:CT未显示低密度病灶, 已排除颅内出血 (4) 血液稀释疗法:
E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 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500ml,静点,1次/天,连续7~10天 (5)抗血小板治疗: 噻氯匹定、氯吡格雷。 (6)脑保护治疗:
自由基清除剂:V.E\\V.C\\依达拉奉 阿片受体阻断剂: 纳洛酮 钙通道阻断剂:尼莫地平 (7)中药 (8)手术 二、脑栓塞:
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 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与脑功能障碍。栓塞性脑梗死(embolic infarction)占脑梗死15% (一)病因:
心源性、非心源性、来源不明。 (二)临床表现: 脑栓塞青壮年多见
活动中急骤发病而无先兆, 局灶性神经体征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多表现完全性卒中, 意识模糊&清楚。
颈内&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大面积脑梗死,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昏迷, 常见痫性发作。
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 (三)辅助检查:
1. CT \\ MRI检查:——可显示缺血性梗死 合并出血性梗死高度支持脑栓塞
复查CT可发现梗死后出血与调整治疗方案 MRA可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闭塞 2. 腰穿脑压正常
出血性梗死CSF呈血性与镜下红细胞
感染性脑栓塞CSF细胞数增高(早期粒细胞为主, 晚期淋巴细胞为主) 脂肪栓塞CSF可见脂肪球 3. ECG:
确定心肌梗死\\风心病\\心律失常,脑栓塞可作为心肌梗死的首发症状 (四)诊断:
骤然卒中起病, 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体征 可伴痫性发作 数秒至数分钟达高峰 心源性栓子来源
合并其他脏器栓塞更支持诊断
CT\\MRI可确定脑栓塞部位\\数目\\伴发出血等 三、腔隙性梗死
大脑半球深部的及脑干的缺血性微坏死,因脑组织缺血坏死并被吞噬细胞清除而形成腔隙
脑 疾 病
急性脑血管疾病
脑 出 血
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 一、病因:
高血压--最常见病因 二、临床表现:
1. 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 男性略多 活动\\激动时发病, 多无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