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答案)

2016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化学试卷

(全卷17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分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Mg-24 S-32 I-127

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第Ⅰ卷包括12小题,每题3,共3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生活用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塑料水杯 B.纯棉毛巾 C.羊毛围巾 D.蚕丝被芯 2.人体缺钙易引发的病症是( )

A.贫血 B.夜盲症 C.骨质疏松 D.甲状腺肿大 3.下列与金属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铁和钢性能完全相同 B.炼铁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C.常温下所以金属均为固态 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4.下列关于“酒精温度计遇冷读数下降”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体积缩小 C.分子间间隔减小 D.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5.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

A.Fe3O4——氧化铁 B.2N——2个氮元素 C.H+——1个氢离子 D.Cl2——2个氯原子

6.图1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钠的原子序数为11

B.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89 D.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得电子

7.实验室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并用其除铁锈,部分操作如图2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8.以下实验能比较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 ) A.测定两金属的密度 B.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C.将两种金属相互刻画 D.铜片、银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铜丝作导线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天然气作燃料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10.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 A.硬水和软水——观察颜色 B.氯化钾和氯化铵——氢氧化钠

C.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点燃闻气味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灼热的氧化铜

11.将下列各组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A.HNO3和FeCl3 B.NaOH和HCl C.BaCl2和Na2SO4 D.KOH和CuSO4

12.电解氢氧化钠稀溶液与电解水的原理均可表示为:2H2O==2H2↑+O2↑。电解一定质量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的pH减小 B.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减小

C.溶液中钠元素质量变大 D.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不变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4分)

13.(12分)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空气”。

⑴从分类角度:空气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⑵从微观角度:用“①用“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氧原子。

通电

”可表示的微粒是 (填名称)。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3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 (填标号)。

⑶从变化角度:

已知:常压下,氮气沸点-196℃,氧气沸点-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将该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1/10体积,其主要成分是 。 ⑷从应用角度: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流程如图4所示。

①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 。

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Ⅲ (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⑸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是 (填标号)。 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14.(12分)请同学们搭乘“化学地铁”一起畅游物质世界吧!如图5所示,列车上的物质可与各站的对应物质发生一步进行的反应,方可驶向下一站。“2—5号站”各站的对应物质

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

⑴若列车上的物质为“碳酸钠溶液”。

①列车途经“1号站”时,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 色。

②列车途经“2号站”时,若氧化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HCO3)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列车途经“3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⑵“碳酸钠溶液”列车抵达“4号站”时,将列车上的物质更换为“稀盐酸”后出发。 ①与“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都能反应的“4号站”的对应物质为 (填一种)。②“稀盐酸”列车途经“5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③“稀盐酸”列车途经“1、2、3号站”时,原“碳酸钠溶液”列车途经某站的对应物质必须更换为 (写一种物质),“稀盐酸”列车方能走完。 15(12分)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⑴通过称量下列各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填标号)。

A.蔗糖和水 B.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C.铁和氯化铜溶液 ⑵在氧气中点燃红磷的实验过程,固体变化如图6所示。 ①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g。 ⑶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7所示:

①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②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和生成的丙物质分子数目比为 。 Ⅱ甲和乙两种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8所示。

⑴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⑵下列对P点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 (填标号)。 A.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⑶25g乙物质完全溶于100g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 ℃。

⑷t2℃时,若从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须蒸发掉较多水的是 (填“甲”或“乙”)物质饱和溶液。 16.(20分)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问题。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