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航母“信浓号”沉没史

日本航母“信浓号”沉没史

1944年10月,曾经自称世界第一的大日本帝国的联合舰队,已经只剩下一个苍白的影子。其作为秘密武器研制的巨型航母?信浓号?,在第一正式航行仅仅20小时就被几枚鱼雷击沉更是创造了世界舰船史上的一个吉尼斯记录。

背景

战争到了1944年末,日美的海上军事力量已经有了极大的差距。在经历了5场航母大战以后(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第二次所罗门海战、圣克鲁斯海战和马里亚纳海战),曾经强大联合舰队的主力航母或沉或重伤,能够作战的已经很少,日本海军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

在日本联合舰队最为鼎盛的1942年,曾经有10艘航母在海军服役,分别是:大中型航母--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翔鹤号,飞鹰号,瑞鹤号,隼鹰号,轻型航母--凤翔号,瑞凤号,还有老式的龙骧号(主要负责训练)。

但是到了1944年末,赤城,加贺,苍龙,飞龙在中途岛被击沉。翔鹤和飞鹰在马里亚纳被击沉,隼鹰则在马里亚纳被重创完全失去战斗力,一直处于大修状态。瑞鹤和瑞凤在莱特湾被沉没,连早期充当训练舰的龙骧号也披挂上阵在瓜岛被击沉。只有凤翔号在1943年由于整体改造失败,导致该舰失去远洋航行能力,在战争最后三年该舰一直充当日本海军预备训练舰,一直保留到战后。

反之美国一方,凭借这雄厚的工业实力,在1943年末就远远的超越了岛国日本。珍珠港事变以后的美国只剩下3艘第一线的航空母舰,但珍珠港事件后的1944年初,美军航空母舰的数目便猛增到50艘。海军飞机的数量从1941年的3638架上升到1944

1

年的3万架而且质量有了大幅度的变化,潜艇的数量也从1941年的11艘增加到1944年的77艘。

更重要的是,此时菲律宾群岛已被美军攻陷,日军占领的东印度群岛的战略物资无法运送回日本本土,日本的石油和橡胶等重要战略物资都已经枯竭,根本无法像1942年一样,维持一支强大的舰队。 ?信浓号?航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造出来的。

建造

?信浓号?原本是超级战列舰大号系列的第三艘,它在大和号和武藏号动工之后的1940年5月开始动工,地点是日本的横须贺造船厂。但是在施工期间,日军在中途岛遭到惨败,四艘重型航母被击沉导致日军航母机动力量大大减少。日本海军方面处于无奈,只能下令将已经完成一半的建造计划的信浓舰,改建成航空母舰。该舰的建造是日军的一号机密,建造船厂位臵隐蔽,同时建造的工人在该舰的建造期间均不得走出工厂一步。

信浓的原计划是必须在1944年12月完工。但是因为1944年日军联合舰队受损严重,大量舰只在横须贺船厂进行大修,导致?信浓号?建造工作中断了数月。

到了莱特湾海战后,日本海军的航母机动力量几乎被全歼,无舰可用的尴尬局面和帝国即将灭亡的危局,使得日本海军严令?信浓号?必须在1944年内建成(日军战前军令严格,如果没有完成任务从最高负责的指挥官到造船工人都会遭受严厉的处罚)。造船厂方面只得不分日夜赶工并尽量忽视次要的流程,在1944年11月19日勉强宣布建成(其实该舰仍然有大量细节部分没有完工)。日本军方在总结和美军的五次航母作战的基础上,对这艘建造中的航母做了很多方面的改造。

改进

2

日本初期的航空母舰过于强调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这个理念,一方面最大程度的保持舰载飞机的数量和航母的续航能力,一方面忽视航母的防御能力。

在中途岛海战中,美军攻击力一般的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居然在十分钟内击沉三艘日本重型航母,可见其防御力的薄弱。根据战后的调查,美军飞机的战弹轻松穿透日本航母的几层甲板,在航母内部爆炸,引爆弹药和航空汽油,造成航母的严重损伤。

这让日军感觉到,航母本身的防御还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有效防御美军的高空和俯冲轰炸,?信浓号?的飞行甲板铺装了75毫米厚的甲板装甲,同时还覆盖了200毫米厚的钢骨水泥层。真可谓钢筋铁骨,一般的中小型航空炸弹很难对其造成什么威胁。

同时,由于战局的急剧变化,美军主力舰队已经逼近日本内海,日本方面认为?信浓号?遭到敌军战舰炮击的可能性也增大,在大和级的重装甲的基础上,又加固了信浓重点位臵的装甲,使之可以抵抗大口径火炮的射击(一般的航母是无法抵御战列舰和重型巡洋舰的主炮射击的)。

另外在吸取了同是重装甲防护的航空母舰的大凤号教训的基础上(在服役一个月被二枚由潜艇偷袭发射鱼雷击沉的),?信浓号?在水线以下加装了更为牢固的装甲,以便抵御美军的主力鱼雷。大风号由于机库密封,使得航空汽油罐受损后汽油蒸气聚集最终爆炸,?信浓号?吸取教训采用了通风能力很好的开放式机库设计。

?信浓号?于1944年11月19日完工,整个改装过程中,加装的防护装甲就消耗钢材1.7万吨,满载排水量竟然高达71890吨(标准排水量62000吨),它是美军小鹰号航母服役以前,世界上最为巨大的航空母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吨位最大的航空母舰。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