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机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总体规划

20XX年县农机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总体规划

县农机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总体规划

近年来,我县农机工作抢抓政策机遇,创新工作,迅速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优化装备结构,加大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强化服务,以“推进兴机富民、建设农机大县”为发展主题,全面服务“三农”,开创新局面,使我县农机化水平全面提升。

一、“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机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实施补贴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1、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

“十一五”末我县农机总动力近107.9万千瓦,远远超过“十五”期末的67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1850台,拖拉机配套比1:1.2,联合收获机1466台,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机收率达97%,机耕率达93%,机播率达96%,玉米机播率达91%,综合农机化水平86.4%以上。 2、农机补贴项目再创新高

自18年我县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十一五”期间共争取各级项目补贴资金3302万元,受益农户3000余户,共补贴各类农机具4241台(套)。为做好项目实施工作,我局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实施过程中,规范购机程序,实行阳光操作。通过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我县农机装备结构趋于合理,农业机械化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为我县农机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水稻生产机械化有突破性进展

我县水稻种植面积近10万亩,为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步伐,在水稻机械化生产上下足功夫。18年,结合国家购机补贴政策,济阳街道办事处徐家湾村购进了我县第一台久保田高速乘坐式插秧机,并在水稻软盘育秧技术上取得突破性成功,结束了济阳县长达18年之久的水稻传统生产方式。插秧效率比人工插秧提高了数十倍,实现了我县水稻机械化生产“零”的突破。目前,我县拥有水稻插秧机3台,水稻联合专用收获机械6台,小型水稻机割机械30台,机收率已达30%以上。

1 / 9

(二)周密组织,精心服务夏秋农机生产

紧紧围绕夏、秋农业生产,调整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及早研究部署农机生产,把握“组织、管理、服务”三个关键环节,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农机服务网络。

1、多措并举,全方位服务“三夏”农机生产

“三夏”生产期间,全县共出动小麦联合收割机1150台,其他动力机械2万余台,确保生产需求;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做好农机服务和安全管理工作,共检修、调试、抢修各类农机具约1万台(套),确保了农业生产顺利进行;认真搞好各类日报表和进度的督查工作,并坚持全体干部职工节假日不休息。建立了外来农机作业接待服务站,开通了农机服务热线,保持24小时电话畅通。 2、创新思路,多角度提升“三秋”农机生产水准

认真贯彻省、市、县三秋农机工作会议精神,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大力推广玉米机械化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圆满完成了“三秋”农机生产任务。“三秋”期间,全县每年平均有20000余台套农机械参加生产作业,年新增大型拖拉机421台,年增联合收获机159台,小麦免耕播种机年增60台,秸秆还田机械年增1000台以上。小麦机耕面积75万亩,机播面积68万亩。小麦免耕播种取得了新突破,达10万亩以上,实现了大发展,玉米机收率、秸秆机械还田率年均增长15%以上。

3、兴机富民,跨区作业,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为充分发挥我县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作用,增加经济效益,引导广大农机户合理利用地域作物收获时间差,参加跨区作业,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十一五”期间,全县共组织农机械2500余台次赴河南、安徽、湖南、山东、河北等六省参加夏秋跨区作业,作业面积达260余万亩,经济总收入达到1.5亿元左右。 (三)强化领导,多措并举,全面落实秸秆综合利用与保护性耕作任务目标 1、全面落实秸秆综合利用任务

夏秋生产期间,以农机局为牵头部门的秸秆综合利用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实行县级领导包部门、部门负责人包镇(街道)、镇(街道)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地块,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秸秆综合利用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同时成立了督导组,进行专人专门全程督导管理。

2 / 9

我县主要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为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青贮、生物反应堆、秸秆沼气和秸秆企业等。“三夏”期间每年8000多台秸秆粉碎还田作业机械参加了作业,夏季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三秋”期间全县秸秆还田机械达6000余台套参加玉米秸秆还田作业,全县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其中,玉米秸秆机械还田率目前已达80%以上),重点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 2、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

18年,我县成为全省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项目济南市唯一示范点。在崔寨镇、回河镇、太平镇建立三个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示范点,示范面积3000亩,当年全县辐射推广面积达5万亩以上。通过项目实施,其优势得到充分体现,深受农民的欢迎。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发挥核心示范区的带动作用,有力地增强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同时,完善作业模式,初步形成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市场化的长效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县总推广面积达10万亩以上。

(四)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在实践中发展壮大,农机综合服务产业经济逐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兴办农机专业合作社55个,成为农机作业的主力军。一是借助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成果扩大了订单作业率,三秋期间签订作业合同达1000余份,加大了生产组织化程度;二是推动集中连片和还田、耕、种一条龙作业模式发展,提高了机械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加快了作业进度;三是带动了三秋农机跨区作业市场发展,我县的三秋农机作业由往年的引进为主,逐步发展到以外出占主导。跨区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带动起为农机经营者服务的系列化服务产业,也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积极稳妥搞好阳光工程培训

高度重视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工作,根据省财政厅、农机办等部门下发的《关于组织申报18年阳光工程培训任务的紧急通知》的要求,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组织领导,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日程。农机化学校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农机使用和维修培训工作。

农机校根据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新要求,及时调整农机培训内容,把培训课堂放在田间地头,进村入户到田头。18年以来农机校共举办了8期阳光工程培训班,

3 / 9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