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

龙 文 教 育 语 文 讲 义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2.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原文 3.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

1

龙 文 教 育 语 文 讲 义

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4.沛公至咸阳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

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 注释 :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 2.以何为丞相( )(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 二,翻译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

原文5.四面楚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

注释 :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你。⑤数阕:几遍。乐终叫阕。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 ( ) 2.项王则夜起( )

2

龙 文 教 育 语 文 讲 义

3.自为诗曰( ) 4.莫能仰视( ) 二、翻译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数阕,美人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项王兵败垓下,在___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项王的_______________之情;毛泽东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6.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②。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③。”

导读: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说,自古到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得到“三利”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而孙叔敖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真要冷静小心啊!

注释 :①仆闻之:我听说。仆,谦称。②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归,归结。③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尧、舜,传说中的圣君。病,患苦。诸“之乎”的合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孙叔敖蹴( )然易容曰( ) ( ) 2.仆闻之( ) 3.小子不敏( ) 4.官大者,主恶( )之( ) 二、翻译

1.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7.石崇与王桤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①,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②,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③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④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⑤,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⑥。恺罔然自失。

导读:石崇,一个较高级的封建社会官员,竟富甲天下,试问钱从何来,不问自知。而作为一国之君的武帝,不仅不管,反而帮助王恺与之斗富争豪,正如孟子所云“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

注释 :①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和王恺争比豪富。石崇,宇季伦,西晋人,是当时最大的富豪。王恺,字君夫,官至后军将军。②武帝,恺之甥也: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武帝,晋开国君王司马炎。③如意:一种供赏玩之物。④疾:同“嫉”,嫉忌。⑤条干(g n)绝世:枝条树干世上少见。⑥如恺许比甚众:像王恺那样的非常之多。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3

龙 文 教 育 语 文 讲 义

1.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 2.恺以示崇,崇视讫( )

3.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 ) 4.如恺许比甚众,恺罔然自失( )( ) 二、翻译

1.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描写石崇与王恺争豪,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的方法。

原文8.长安何如日远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答曰:“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

导读:明帝两次的回答不一样。自然不能都对,但他却都能说出个道理来。这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注释 :①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②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流泪的样子。③意谓:心里认为。④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⑤邪(y ):同“耶”。⑥举:抬起。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元帝问洛下消息( ) 2.潸然流涕( ) 3.元帝异之( ) 4.更重问之( ) 二、翻译

1.具以东渡意告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明帝两次回答问题自相矛盾,你怎么看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9.太宗罢朝

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导读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徵正言直谏很多。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了。

注释 :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③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会杀此田舍汉( )( ) 2.谁触忤陛下( ) 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 ) 4.妾闻主圣臣忠( ) 二、翻译

4

龙 文 教 育 语 文 讲 义

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唐太宗李世民曾说“_______________”,可见魏徵之正言直谏。

原文10.临江之麋

临江①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③。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④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⑤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导读:“麋”在主人的骄宠下,稍大则“忘己之麋也”,欲与外犬嬉戏,终于被食却“至死不悟”。可见“恃宠而骄”终不会有好下场。

注释 :①临江:地名,江西省清江县。②怛(d ):恐吓。③稍:渐渐。使与之戏:即“使其与之戏”,让狗和小鹿一起玩耍。④良:的确。⑤俯仰:周旋,应付。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畋得麋麑( ) 2.自是日抱就犬( ) 3.习示之( ) 4.然时啖其舌( ) 5.麋至死不悟( ) 6.走欲与为戏( ) 二、翻译

1.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11.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②,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导读 :一个“未尝识书具”的人会要书具,而且不但能写字,又能作诗,这是不足为信的。但本文写作意图在于借此劝年轻人要努力学习。

注释 :①世隶耕:祖祖代代都从事农业。隶,属。②书具:书写的用具。③并自为其名: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 3.父利其然也(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 4.从先人还家( ) 二、翻译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