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题库1

答案: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其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同时把所有结点集中在以它为中心的结点上。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网桥的功能在延长网络跨度上类似于中继器,然而它能提供智能化连接服务,即根据帧的终点地址处于哪一网段来进行转发和滤除。网桥对站点所处网段的了解是靠“自学习”实现。 419.简述网络设备交换机的基本原理

答案: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它为数据帧从一个端口到另一个任意端口的转发提供了低时延、低开销的通路。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为任意两端口间的通信提供通路。交换机在收到数据包以后,查找MAC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则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MAC地址表中。

425.简述网络设备路由器的基本原理

答案:路由器:所谓路由就是指通过相互连接的网络把信息从源地点移动到目标地点的活动。路由器具有判断网络地址和选择路径的功能,它能在多网络互联环境中,建立灵活的连接,可用完全不同的数据分组和介质访问方法连接各种子网,路由器只接受源站或其他路由器的信息,属网络层的一种互联设备。

426.试论述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的异同和特点 答案:相同点:两个协议都分层;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与TCP/IP互联网层的功能几乎相同;以传输层为界,其上层都依赖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与网络环境无关的传输服务。不同点:TCP/IP没有对网络接口层进行细分;OSI先有分层模型,后有协议规范;OSI对服务和协议做了明确的区别,而TCP/IP没有充分明确区分服务和协议。 427.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案: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在分组交换网中,数据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以短的分组形式传送。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在路径上的每个结点,把来自用户发送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428.简述TCP和UDP两种协议的主要特点及其异同。

答案:UDP特点:无连接;尽最大努力交付;面向报文;无拥塞控制;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首部开销小(只有8字节);不可靠的;时延小;实时性强。TCP特点:面向连接;面向字节流;提供流量控制&拥塞控制;点对点(一对一);首部开销大(固定首部20字节);提供可靠交付服务;TCP协议中植入了许多安全保证功能,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会占用大量的系统开销,使速度受到严重的影响。而UDP由于排除了可靠传递机制,将安全和排序等功能移交给上层应用来完成,极大降低了执行时间,使速度得到了保证。UDP适应于对实时要求

较高、不允许有较大时延的情况,如航空信息应用、股票信息应用和视频会议等。UDP数据报和TCP报文段首部相同部分:源端口、目的端口、检验和. 429.简述五层协议体系结构中各层的主要任务。

答案:在学习网络体系结构时,往往采用五层结构,以便更容易理解网络原理。物理层: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送比特流。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网络层:网络层的任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使发送站的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站,并交付给目的站的运输层。运输层:运输层的任务是向上一层的进行通信的两个进程之间提供一个可靠的端到端服务,使它们看不见运输层以下的数据通信的细节。应用层: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430.网络适配器(网卡)的作用是什么?网络适配器工作在哪一层? 答案:网络适配器最重要的功能是负责数据帧的收发,对计算机网络层交下来的数据封装成帧,传输到物理层线路上;对收到的帧进行检错,判断是丢弃还是上交给计算机的网络层。适配器中有存储芯片,RAM用来作为缓存以平衡网络上的数据率和计算机数据率的不同,ROM则存放着MAC地址,以在总线上正确的寻找设备。网络适配器具有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431.以太网交换机有何特点?用它怎样组成虚拟局域网? 答案:特点,以太网交换机实质就是一个多端口的的网桥,它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上。每一个端口都直接与一个主机或一个集线器相连,并且是全双工工作。它能同时连通多对端口,使每一对通信能进行无碰撞地传输数据。在通信时是独占而不是和其他网络用户共享传输媒体的带宽。以太网交换机支持存储转发方式,而有些交换机还支持直通方式。但要应当注意的是:用以太网交换机互连的网络只是隔离了网段(减少了冲突域),但同一台交换机的各个网段仍属于同一个广播域。因此,在需要时,应采用具VLAN能力的交换机划分虚拟网,以减少广播域(802.1q协议)。 432.举例说明域名转换的过程。域名服务器中的高速缓存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域名服务器的解析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叫递归查询,查询过程由解析器向服务器发出递归查询请求,服务器先在所辖区域内进行查找,如果找到,则将结果返回给解析器端;否则向根服务器发出请求,由根服务器从顶向下进行。第二种叫迭代查询,解析器每次请求一个名字服务器,当一个名字服务器不能为某个询问提供答案时,由本次请求的服务器返回下次请求服务器的地址,解析器再给另一个名字服务器重新发一个请求。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查询方式,每个解析器至少知道如何访问一个名字服务器而每个名字服务器至少知道一个其他的名字服务器的地址。 433.试说明IP地址与物理地址的区别。为什么要使用这两种不同的地址。

答案:物理地址即硬件地址,由48bit构成,是接入网络设备的唯一标识,在数据传输中封装在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帧的首部;IP地址由32bit组成,是逻辑地址,在IP协议的通信中,被封装在IP数据报的首部。由于IP地址可以设置到相应的网络设备中,根据IP地址的结构,可以很方便的在互连网中进行寻址和路由,并转换为相应的硬件地址,在通信中两种地址工作在协议的不同层次。所以,需要使用这两种地址。

434.传播时延、发送时间、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各自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案:传播时延:是指电磁波在信道中传输所需要的时间。它取决于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以及所传播的距离。发送时延:是发送数据所需要的时间。它取决于数据块的长度和数据在信道上的发送速率。处理时延:是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排队时延:是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经历的时延。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

435.面向连接和非连接的服务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面向连接的服务,通信双方在进行通信之前,要事先在双方之间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可以彼此沟通的通道,在通信过程中,整个连接的情况一直可以被实时地监控和管理;而非连接的服务,不需要预先建立起一个联络两个通信节点的连接,需要通信的时候,发送节点就可以往“网络”上送出信息,让信息自主地在网络上去传,一般在传输的过程中不再加以监控。 436.试述CSMA/CD协议规则?

答案:发前先侦听,空闲即发送,边发边检测,冲突时退避 437.请简述以太网的工作原理和数据传输过程 答案:以太网是总线型局域网,任何节点都没有可预约的发送时间,它们的发送是随机的,网络中不存在集中控制节点。以太网的节点发送数据是通过“广播”方式将数据送往共享介质,概括为“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延迟重发”。 438.TCP协议通过哪些差错检测和纠正方法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答案:TCP协议支持数据报传输可靠性的主要方法是确认、超时、重传、校验和以及流量控制。(1)校验和——每个TCP报文段都包括检验和字段,校验和用来检查报文段是否出现传输错误,如果报文段出现传输错误,TCP检查出错就丢弃该报文段。(2)确认——接收端检查报文是否出错,发现出错时就丢弃,不发确认;而发送端TCP就通过检查接收端的确认,判断发送的报文段是否已经正确到达目的地。(3)超时——发送端根据发出的报文段在超时规定的时间内是否收到确认,从而来判断该报文段是否丢失或传输出错。TCP使用了4种计时器:重传计时器、坚持计时器、保持计时器和时间等待计时器来保证了传输的可靠性。 439.简述IPV4向IPV6过渡的基本方案。

答案:基本方案有:1、双协议栈:双协议栈是IPv6过渡技术的基础,不仅用于建设双栈网络,也是各种过渡隧道机制的基础,它是指在同一网络节点支持IPv4和IPv6两种协议栈。2、隧道技术:在IPv6分组进入IPv4网络时,将IPv6分组封装成IPv4分组,整个IPv6分组就变成了IPv4分组的数据部分。当IPv4分组离开IPv4网络时,再从IPv4数据报中(数据部分)分离出原来的IPv6数据报。

440.请描述网络体系结构的五层模型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

答案:1应用进程A的数据传送到应用层时,加上应用层控制报头,组织成应用层

的服务数据单元,然后传输到传输层;2传输层接收后,加上本层的控制报头,构成了报文,然后传输到网络层;3网络层接收后,加上本层的控制报头,构成了分组,然后传输到数据链路层;4数据链路层接收后,加上本层的控制信息,构成了帧,然后传输到物理层;5物理层接收后,以透明比特流的形式通过传输介质传输出去

答案:(1)A的第三个数256大于255是非法值,不能用于主机地址;(2)B的第一个数231是组播的地址,不能用于主机地址;(3)C以全0结尾的IP地址是网络地址,不能用于主机地址;(4)D以全1结尾的IP地址是广播地址,不能用于主机地址;(5)E是保留地址 答案:ARP协议的功能是将主机的IP地址解析为相应的物理地址。当主机1要向主机2发送数据之前,必须解析出主机2的物理地址,解析过程如下:主机1发送一个广播帧(带有ARP报文)到以太网,该ARP报文大致意思是:“”

443.简述为什么要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分层,以及分层的一般原则。 答案:a.因为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采用层次化结构的方法来描述它,可以将复杂的网络间题分解为许多比较小的、界线比较清晰简单的部分来处理;b.分层的一般原则是将一组相近的功能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络的结构层次。 444.ISO的OSI参考模型为几层?请由低到高顺序写出所有层次。 答案:分为以下7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445.物理层的功能是什么?物理层的接口规定了哪些特性? 答案:功能:实现物理上互连系统间的信息传输,涉及通信在信道上传输的原始比特流;物理层接口特性有: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 446.子网掩码的用途是什么? 答案:子网掩码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其主作用就是将IP地址划分成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与IP地址进行一个逻辑与(AND)就可以迅速得到一个IP地址中的网络标识部分。对应于网络号部分,掩码中的值为1,而对应于主机号部分,掩码中的值为0。 447.简述DNS服务器的的作用。

答案:用户要想通过使用浏览器访问万维网服务器,则用户必须首先获得与万维网服务器的域名相关的IP地址,DNS服务器的作用就是将计算机的域名转换为IP地址,这个过程被称为域名解析(NameResolution)。一旦用户的计算机将WWW服务器的正式名称解析为它的IP地址,它就可以与WWW服务器建立起TCP/IP网络通信。

448.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案: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第二阶段: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第三个阶段: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449.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⑴边缘部分:就是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所有的主机。边缘部分利用核心部分提供的服务,使众多主机之间能够互相通信并交换信息或共享信息;⑵核心部分:网络中的核心部分由许多路由器实现互连,向网络边缘中的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

450.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标?

答案: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往返时间RTT,利用率 451.简述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次结构的好处。

答案:分层的好处:①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可以使用其下一层提供的服务而不需要知道服务是如何实现的。②灵活性好。当某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其接口关系不变,则这层以上或以下的各层均不受影响。③结构上可分割开。各层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④易于实现和维护。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452.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各有什么含义? 答案: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453.试给出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并说明其主要组成构建的作用。 答案:数据通信系统可分为三部分:源系统、传输系统和目的系统。⑴源系统包括:源点:源点设备产生要传输的数据。源点又称为源站;发送器:通常源点生成的数据要通过发送器编码后才能在传输系统中进行传输。⑵目的系统包括:接收器:接收传输系统传送过来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能够被目的设备处理的信息;终点:终点设备从接收器获取传送过来的信息。终点又称为目的站。⑶传输系统:信号物理通道。

459.物理层的接口有哪几个方面的特性?各包含些什么内容?

答案:(1)机械特性:说明接口所用的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2)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3)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意。(4)规程特性:说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460.为什么要使用信道复用技术?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有哪些?

答案:通过共享信道、最大限度提高信道利用率。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有:频分、时分、码分、波分。 461.数据链路层的有那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都必须加以解决?

答案: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测。⑴封装成帧就是在一段数据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接收端以便从收到的比特流中识别帧的开始与结束,帧定界是分组交换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