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子·养生主(节录)
1、\寓言十九\是庄子对自已著作写作特点的概括,是说他的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运用寓言手法。
这就说明他是有意识以象征、比喻、形象描写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2、养生之道: 顺任自然。论据: 事实论证。
3、人生态度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文章客观上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 世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2、谏太宗十思疏
1、\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文章进行反复论述,最后又提出所谓\十思\,真实具体地说明国君应该有德义,有了这样的德义,才能保证国家的安稳。所以它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深入。
2、本文善于应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3、本文虽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排偶句式,也很富于文采,但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鲜明而直接的表达自已的主要意思,句子切中文治要害,表现作者对治理国家的深思熟虑。
3、答司马谏议书
1、建立在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基础上。效果:
1 / 20
这样做,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非常坚实的理论原则的基础之上,简洁扼要,靶的集中,一针见血,语约义丰,文笔犀利,语气斩截,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2、文章巧妙地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开展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从而有力的反驳了\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3、本文一篇典型的书信体驳论。论辩双方对事情的评价以什么为标准。文章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开展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针对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士大大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从而有力的反驳了\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4、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用典论据。
5、行文委婉,寓刚于柔。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绝不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
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绝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循守旧。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拨驽张更加坚韧有力。
4、今 1、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封建与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李大钊深知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先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而积极勉励他们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
2 / 20
的历史使命。虽然作者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倡导进行社会变革,但是,不难觉察出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期盼变革的殷切心情。
2、本文运用了事实论据、理论、比喻论据。 事实论据:
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 理论论据: 哲人耶曼孙的话。 比喻论据:
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
3、所有\过去\都是由\现实\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作为源头。今天的\过去\都是昔日的“现在”。今天的\未来\是将来的\现在\,所以说,\过去\、\未来\都是\现在\。
这样,就显得\今\格外重要。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本文写于1934年,自“
9.18\事变之后,一系列的事件使得社会上流行起了一股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论调,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失掉了自信呢?中国人究竟有没有真的失掉自信力呢?针对这一问题,作者写作了本文,对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种种失败论调予以有力驳斥,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心,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2、本文作者运用了辩证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作者将这-问题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采用直接反驳的方法,重在\破\,层层剥笋,驳倒论敌的观点。首先论证论敌\自信心其实早就失
3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