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1)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春秋战国之后) (3)经营方式:男耕女织(春秋战国之后) 二、耕作工具和水利建设
(1)古代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原始社会末期——商周时期)→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清朝) (2) 时间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耕作工具 石刀、石斧 耒、耜、石锄、石犁 (出现青铜农具) 铁农具、牛耕 灌溉工具 耕作技术 水利建设 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 西汉 开沟排水、除草 培土、杂草沤肥、治虫灭害 垄作法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早期:耦犁(二牛三人) 后期:二牛抬杠(二牛一人) 出现犁壁,朝一个方向翻土 一牛一人 代田法 一年一熟 漕渠、白渠、坎儿井、龙首渠 东汉 王景治理黄河 魏晋南北朝 唐朝 宋朝 明清 翻车(曹魏、耕耙耱技术 人力灌溉) 曲辕犁(调节深浅的犁筒车(水力) 评、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高转筒车、水 力翻车 风力水车 一年两熟、一年 三熟 三、农业生产方式
(1)商周时期 千耦其耘 大规模简单协作 集体耕作 (2)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出现。
出现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出现) (3)小农经济特点(丛书第2页)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缴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面对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注意:小农经济因为自给自足所以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它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以绝不能说小农经济具有先进性或完善性) (4)评价
积极性:①农民生活稳定,勉强自给自足,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有利于推动农业技术改革,精耕细作,促进封建经济繁荣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局限性:①生产规模狭小、简单性别分工,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精品文档
学习资料
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②由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它容易因天灾或封建剥削破产。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度
(1)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 以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不允许私自买卖) 公田私田区别:
①公田实际上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②公田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产品缴纳给贵族,私田收获归己。 (3)春秋战国——清朝末年 土地私有制
确立过程:①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公田大量抛荒,私田逐渐被私人
②随着土地私有日益普遍,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③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给予土地私有全面肯定。 (明确:土地所有制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 二、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
(1)土地私有的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2)土地兼并
危害:使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 减少国家赋税财政收入,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注意:土地兼并也有一定好处——促进了租佃关系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有利于农业向专业化、区域化发展)
(3)均田制(北魏开始实行,直至唐朝中期。属于在土地私有大局下的土地国有制) 内容特点:①按年龄性别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露田死后交归国家,桑田死后传给后代。露田不准买卖,桑田限制买卖) ③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4)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明清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5)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所以封建社会不可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三、租佃关系 (战国时期就已产生)
地位变化:明清之际雇工获得与地主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影响:消极——租佃关系下,佃农所受地租剥削沉重。 积极——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经过斗争取得了一定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3.经济重心南移
一、原因
①中原人口南迁为南方地区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及技术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④统治者的重视与支持 二、过程
两晋时期 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 全面开发 南方地区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一般认为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中唐以后,完成于南宋时期,初步开发不意味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
4.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成就 精品文档
学习资料 时间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西汉 东汉 南北朝 唐朝 北宋 南宋 元 明 清 名称 出现时间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所占地位 经营方式 冶金业 出现青铜器 趋于成熟 冶炼生铁、钢 炒钢法 开始用煤 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 灌钢法 煤炭普遍使用 开始用焦炭 普遍使用焦炭 官营手工业 国家出现后 夏朝——清朝 纺织业 养蚕缫丝 陶瓷业 彩陶、黑陶、白陶 商朝有织机、西周品种丰富、图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案精美,并有了斜纹提花织物 远销欧洲 丝国 缂丝技艺 棉纺织业兴起 黄道婆 脚踏三锭纺车 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出现 民间私人经营 民间消费,主要用于市场销售 明朝中叶以后占主导地位 ①唐以前为农村家庭副业或城镇家庭小作坊生产 ②唐以后商品化程度提高 ③明朝中叶在大作坊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明中叶后技艺水平提高 青瓷 白瓷 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体系 景德镇“瓷都” 五大名窑——钧哥定汝官 进入彩瓷生产时期:青花瓷、釉里红 斗彩瓷、五彩瓷 粉彩瓷、珐琅彩 家庭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出现 家庭自主经营 自家消费、缴纳赋税 (部分剩余进入市场) 是小农经济组成部分,占社会经济比重较大 个体小农副业与耕种相结合(男耕女织) 二、三种经营形态
官府直接管理 集中大规模、大作坊生产 供官府、皇室、军队使用, 产品不进入市场 西周—明前期占主导地位 唐以前为征役制 唐宋后为雇募制 技艺水平 积极性 明前期以前 代表最高水平 技术落后 稳定小农经济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孕育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密、讲究协作、质量管理严格、技艺水平高 不计成本、浪费严重、不进市 场、缺乏竞争;强制手段导致工匠生产积极性低,效率低下 消极性 妨碍市场发育 (明确:雇募制不是雇佣劳动关系。雇佣劳动关系要求雇主和受雇者具有平等身份,且受雇者身份自
由,生产主要目的是适应市场需要,所以雇募制只是受雇劳动,但不是雇佣劳动关系)
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一、商业与城市发展历程 时期 精品文档
商业状况 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