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江南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

浅析江南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

摘要

在中国各种园林之中,江南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占有崇高地位。由于受到士人中隐思想和江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江南园林的营造过程中,造园师们通过运用空间分隔,联系和延展等巧妙手法,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带给游人丰富多变的空间体验,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壶中天地”。

关键词:江南园林;空间;壶中天地;无限意境;营造手法

一、 引言

在中国数千年的园林发展过程中,江南士人园林以其温婉含蓄的整体风格、意境至上的造园需求和保存完好的实体景色,成为当代造园者学习借鉴和对外文化输出的良好对象。而在当今这个人口密度不断上升但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在不断提高的世界,如何营造一个既不会占用大量空间,同时又拥有丰富意境,使游者的精神得到放松和升华的“壶中天地”,成为了优秀的造园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江南园林“壶中天地”风格的产生背景,格局基础以及空间营造手法进行分析,力求展现江南园林在具体营造上的独特魅力,并为现代造景手法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 “壶中天地”的产生背景

1. 中隐思想

入仕与出世的矛盾一直存在于中国传统士人的思想深处,儒家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道家有“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士人一方面秉持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用一身所学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像陶渊明这样的隐士一样寄情山水,保持天性。因此,如何在两者的矛盾中达成平衡就成为了士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直至唐代,白居易的《中隐》一诗才为这个问题找到了一个较为合适的解决方案,“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四句在入仕为官和出世隐逸之间开拓出一条中立的道路,即在纷乱的朝市之中营造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从而达到“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这种进退自如的境界。自此以后,“中隐”思想受到无数士人的青

睐,得势时在庙堂之上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失势时在私园之内修身养性,悠游自然,这无疑是士人们最希望的境界。由于是“中隐”,这种园林自然不能远离城市,同时也就无法利用太多的自然山水景色,所以如何在城市中利用人工手段,创造贴近自然的风光,展现天地宇宙的浩瀚,是造园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 空间限制

与一马平川、广阔苍茫的北方平原和高原相比,江南河流密布的平原与丘陵地带决定了其园林注定无法在规模上与北方相较。而到了明清时期,经历了三次南迁的江南地区,其人口稠密度远超北方,少数平整开阔的土地也主要用作耕种,即使是城市也被河流分隔成多块。同时,江南的美景又吸引了包括皇帝在内的无数文人士大夫在此建造私园,享受人生。根据《苏州府志》记载,仅仅一个苏州城,在明代时就有园林271座,即使到了民国时期,街头巷尾“私人宅第之附有园亭者,盖比比皆是也”。1不难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江南园林既不可能像皇家园林那样大气磅礴,也不可能像北方士人园林如“辋川别业”那样占尽山水风光。因此,江南的造园师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在极为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园主们渴望的“中隐”意境,用一切手段打造一片“壶中天地”。正是这些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客观制约,造就了本文中所重点分析的江南园林独有的造园技巧

三、 江南园林的山水格局差异

谈到中国园林的空间布局,“山水”绝对是不容忽视的两个要素,中国的园林创作多以山水为主体,其他景观则围绕山水来进行布局。一个被塑造完成的山水园林,就是一个人工美与自然美相辉映的艺术形象。2因此山水地形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对园林的构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对山水的不同组合与运用不仅可以塑造截然不同的空间环境,而且可以体现出造园师的高超造园手法和他们对自然的理解思考。

江南园林按照山水的运用比例主要分为三种,以山为主的园林如环秀山庄,以水为主的园林如网师园,和山水均衡的园林如留园。尽管比例不同,但这些园林都遵循着“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3的原则,这些山水

1

贺宇晨:行走苏州园林[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 山、水在中国园林创作中的作用及其运用途径 3

陈从周:陈从周谈园林[M], 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

的丰富变化组合为其空间的营造提供了骨架,最终展现了各自独特的一片天地。

四、 以小见大的空间营造手法

1. 空间分隔

所谓的空间分隔不是简单的用墙体等方式将空间隔离开来,而是通过不同类型的分隔手法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园林越分隔,越感到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的空间。本文将以留园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由于面积有限,留园在大门处即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入口内廊狭长而曲折,天井、小院等采光空间交替出现,形成丰富的明暗变化。整个过道并逐渐由窄变宽,直至到达中部的古木交柯,豁然开朗,一个广阔无比的山水景区映入眼帘,颇有柳暗花明之感。留园的主景区分为东区、中区、西区三个部分。西区广筑山石,密植枫树,小建山亭,多设山路,让游者在此宛如置身真正的自然山林。中区为最精彩的山水景区,它形成了以水面为中心,西、北两面石山,东、南两面建筑的布局,建筑与风景结合,使人们在建筑中进行活动时同样能享受山水风光;东区以建筑为主,诸多馆厅如五峰仙馆、鸳鸯厅等显现出了精巧华丽的建筑风格。值得在意的是,在五峰仙馆和在鸳鸯厅的南部均有独立的小庭院,再次将建筑与自然紧密结合到了一起。这三个区域功能景色各不相同,却让留园集游戏山林、观赏水景、会客办公等等多个功能于一体,实现了有限空间的最大化利用。

同时为了扩大空间感,设计者坚持“空透”的原则,采用了大量的空窗、漏窗等,使公共空间与建筑有隔有连,做到空间隔而不死,漏而可望,4将访者视线拉往远处,山林水石隐约可见,无形之中加深了景观及空间层次。而从平面设计的角度来看,这些花窗既有直线构成的菱花、冰裂等样式,又有直线弧线混用的海棠、秋叶、如意等等形态,各有各的情趣,随着人的移步,景色不断地发生变化,给游者增添不少雅趣。 2. 空间联系

由于江南园林空间的组合、分隔复杂多变,因此本就不大的园林内部倘若处理不当就难免会带给人以杂乱,零碎的观感。故而如何联接这些空间,让游者进一步感受空间的无限性也就变得十分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江南园林中的路

4

员勃.苏州留园的建筑空间适景[J].艺术广角2008(07).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