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作者:林怡君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34期
【摘要】审美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审美的发展过程来组织教学,将课堂教学活动当成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引导学生寻找美,感受美,创造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 准备阶段 观照阶段 效应阶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44-01 审美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语文审美教育有别于专门的语文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它包含文学鉴赏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寻找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审美教育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审美的发展过程来组织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审美教育效果。根据审美的心理活动过程,我们可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粗分为准备阶段、观照阶段和效应阶段等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经研究,创设情境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快速有效地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就所说的“读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描述、栩栩如生的画面、优美动人的音乐、精彩生动的表演等方式,依据课文的内容或主题,创设与之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迅速融入其中,产生审美的欲望。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荷叶圆圆》一课时,先以诗意的语言,伴以荷花图片和音乐,描绘了美丽的荷塘景色,并让学生扮演文中的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呱”地唱起了歌……创设一个优美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审美的兴趣。 二、观照阶段:体验探究,多元感悟。
观照阶段是审美活动与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主体过程,这个阶段是学生进行审美感知和审美理解的过程。结合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审美感知和审美理解:
在移情中体验:移情,即引导学生置换身份,在想象中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审美对象上。如教学《丑小鸭》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丑小鸭变成天鹅后的心理,笔者让学生们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自己代入丑小鸭的角色中。学生们在角色的置换体验后,抒发了不同的感受:“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正如毛毛虫蜕变为美丽的蝴蝶一样”;“如果你始终相信自己,不放弃自己,终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一只展翅高飞的白天鹅”;“只要不放弃对生活的热情,始终对幸福怀有不懈的追求,像我这样的丑小鸭,经历千难万苦也能获得幸福啊”……
在比较中体验: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收获不同的审美体验,丰富审美感悟。如我校一名老师执教《独坐敬亭山》一诗后,又链接了《江雪》一诗。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后,两首诗虽然都描述了诗人“独处”的情境,抒发了诗人孤独和落寞的心情,但《独坐敬亭山》的“山”更有“人气”与“情味”,它能与诗人相互慰藉;而《江雪》一诗的“山”却是带着一种决绝的冷清和孤寂,少了那么一点人情味。在课堂的比较分析中,学生感悟了“独处”的审美体验,领略到不同诗人间的审美趣味。
在交流中体验:,交流,是一种激情的碰撞,学生在交流中往往会有恍然大悟、灵光乍现的审美快感——原来还可以有这种体验,和我感受到的都不一样啊。交流,使审美更多元。有幸聆听过《最完美的王子》绘本教学一课。故事中,百般挑剔的公主伊莎贝拉最终变成了青蛙,与青蛙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当故事讲述到最后,老师问学生们“伊莎贝拉找到了最完美的王子吗?”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不断迸发出思维的闪光点。有的说,那是一只青蛙,青蛙不可能是完美的王子;有的说,爱让平凡的青蛙变成了最完美的王子;还有的说,只要伊莎贝拉觉得快乐、幸福,谁能给她这些,谁就是她最完美的王子……在激烈的讨论交流中,孩子们丰富了“爱”的含义。
三、效应阶段:重视评价,激发创造。
在审美活动中,观照阶段之后是审美的效应阶段,即对审美对象进行评价与创造。审美评价和创造更能体现学生的个体性和主体性,是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美”的产物。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小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小木偶的故事》中,师生们共同发现了童话的“反复结构”,学生们也以“反复结构”创作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有惊险励志的小鹰贝贝成长记,有神秘动人的一滴水的故事,有感人肺腑的兔妈妈护宝记……课堂中,学生们将自己的审美体验化作了美丽的审美创造。 总之,审美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审美的发展过程来组织教学,将课堂教学活动当成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引导学生寻找美,感受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曹明海主编.语文教育美学论.山东: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2]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