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珠海航展上,巴基斯坦军方人士首次透露将装备中国最新的SD-10B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并在未来作为空军的主力空战武器。那么该弹相比现有的SD-10A(中国官方编号为霹雳12)有何改进?未来对中巴空军和国产四代机又有怎样的影响?网易军事将予以独家解析。
麻雀导弹是采用半主动雷达
制导,空战从此进入了超视距时代。
机载雷达催生超视距空战
随着雷达的配备,现代战斗机已经可以穿透黑夜和云雾,具备超视距探测能力。与之相适应,人们自然希望能够拥有与之相配套的打击能力,从而可以攻击更远地方的目标,最简
单的方法就是给导弹也配备雷达,将其可以探测到更远的目标。
可能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主动雷达制导雷达导引空空导弹的出现要早于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就开始尝试研制采用主动雷达制导的“麻雀”空空导弹(编号为AAM-N-3)。但是事情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我们知道雷达探测距离与雷达天线面积、发射机功率、接收机灵敏度等参数呈比例关系。由于导弹的直径较小,内部空间有限,因此微波器件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做的出安装到导弹内部的雷达,所以出现了简化的雷达制导方式——半主动雷达制导,也就是被大家熟悉的AIM-7“麻雀”系列空空导弹。
半主动雷达制导的缺陷
半主动雷达制导实际上就是将体积和难度较大的天线、发射机转移动战斗机上面,而导弹仅留下接收机及控制机构,也让空战从此进入了超视距时代。不过这种制导方式的限制也非常明显:在导弹飞行过程中,战斗机需要始终照射目标,因此限制了载机和导弹的机动,容易被对方干扰和攻击,另外就是无法攻击多个目标,在对付低空及严重杂波干扰下的目标时能力较为有限。
AIM-120在实战中体现出了主
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巨大优势,开创了超视距空战的新时代。
主动雷达制导的巨大优势
随着现代作战飞机的发展,其性能特别是速度和机动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意味着空战交战的时间越来越短,战斗机在一次攻击中需要尽可能的攻击更多的目标。另外具备低空高速突防能力的空袭兵器的出现如战斗轰炸机、巡航导弹也需要作战飞机具备更好的下视下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各主要国家开始研制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与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只有雷达回波接收机不同,主动雷达导引头同时安装了弹载雷达发射机和接收机。相当于导弹自己具备了独立搜索和锁定目标的能力。当然,弹载雷达受发射机体积和功率,雷达天线尺寸
等限制不可能达到机载火控雷达的探测范围,不可能独立发现目标并且完全自主飞行。
但是与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不同的是,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并不需要载机的机载雷达进行持续性的照射引导,而仅仅需要载机的机载雷达每隔一段时间就刷新一次与目标交汇的预定坐标点数据。这个数据信息可以通过机载雷达旁瓣直接上链给导弹也可以通过载机的数据链发送至导弹的弹载单向数据链。导弹接受到预定交汇点坐标后,就将其对应至惯性制导系统的坐标系,导弹就按照惯导系统的引导独立朝向此坐标飞行。这就大大降低了目标机机动对导弹能量特性的影响。
AIM-120在实战中体现主动雷达制导威力
1976年美国空军根据对2000年前后空战环境的分析,提出研制超视距、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这就是先进中距空空导弹计划-AMRAAM,也就是现在著名的AIM-120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
1981年AIM-120进行首次试射,1984年完成生产型AIM-120下线,1988年设计定型,投放小批量生产,1991年服役,并参加了当年的海湾战争,由于伊拉克空军已经去作战能力,所以并没有参加实战,1992年AIM-120取得第一个战果,一架F-16战斗机在伊南部禁飞区首次用AIM-120击落一架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5战斗机,此后AIM-120作为美国及北约盟国的主力空战武器,参加了90年代以来的历次战争,击落各种作战飞机10架左右,其中包括6架第三代米格-29战斗机,显现该导弹良好的技战术性能。除了美国外,前苏联/俄罗斯及法国也研制了自己的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并在上世纪90年代相继投入使用。
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性能
的发挥,有赖于空战指挥引导系统的进步。
主动雷达制导须与空战体系融合
不过在AIM-120的战果中包括2架美国MH-60“黑鹰”直升机,原因是当时这两架飞机没有打开敌我识别系统,造成F-15战斗机误认为是对方目标,这件事实际上说明了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虽然性能优良,但是其性能的发挥仍旧有赖于整个空战体系的配合,包括机载火控雷达、数据链、外敌我识别、部预警及指挥引导系系统的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