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恶之花》的“陌生化”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恶之花》的“陌生化”效果

作者:郑坤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3期

摘要:《恶之花》是法国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的代表作。该诗集立意新颖,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与奇异意象,表达诗人内心的忧郁、现实的丑恶和对腐朽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是一部真真正正的反抗诗集,内容饱含“恶之美”。兹以修辞手法、意象以及审丑来分析其中的“陌生化”效果。

关键词:《恶之花》;陌生化;修辞;意象;审丑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作为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出版于1857年。时值作者36岁。波德莱尔小时候就展示出了出色的艺术天赋,善于写诗,且深受爱伦·坡戏剧、怪诞风格的影响。这部诗集不单纯是一首一首诗的简单罗列,它有着独特的紧密结构和次序,共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风光》、《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个篇章,内容晦涩难懂,用各种隐喻、暗示、象征等艺术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忧郁愤懑、现实的黑暗丑恶、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的控诉与反抗。丑陋的、腐败的、死亡、痛苦的意象在诗集中反复出现。特别是诗歌的“恶之美”主题,体现了诗人的写作主旨——把痛苦、苦闷看做灵药、香精、高贵之宝。 而“陌生化”手法这一名词,最早出于維·什克洛夫斯基所写的《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作者是这样定义“陌生化”或者说“奇异化”的——“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诗歌的语言有着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意象繁杂,内容有时也是天马行空,加之作者想象力丰富,敢于突破。所以这种语言上的困难、艰深化很容易造成阅读上的障碍重重,这恰恰和“陌生化”的阻滞与延缓相契合。

那么,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陌生化”手法究竟是如何在《恶之花》中体现出来的呢?而这种手法又对诗歌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笔者将从修辞手法、意象和“审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修辞手法的“陌生化”效果

诗人在诗集中经常望向“死亡”、“荒淫”、“罪恶”、“地狱”、“腐尸”、“拾荒者”,“乞丐”等等和其他诗人与众不同的关注点,内容上也不是播撒爱、和平、阳光、自然等积极向上的观点。更别提为了这部诗集诗人还曾因有伤风化而被告上法院。这份与众不同所带来的独特的审美体验正是脱离自动化模式的脉络发展,尤其是诗歌里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诸如象征、拟人、通感、排比,比喻等带来的陌生化效果,更是为作品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散发着引人探索的魅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象征是诗歌里最为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不同的事物所代表的意义来表达隐匿于其中的诗人真正的感情、倾诉与告诫。《两个好姐妹》The Two Good Sisters描写倒运的诗人在放荡的生活中等死的心情。开篇即点出了“我”与荒淫和死亡为伍。其中最后一行这样写道:“To graft black cypress on her infected myrtle??(把黑柏嫁接到她臭桃金娘的枝上?)”黑柏为死亡的象征,桃金娘则是纳维斯的神花,是爱情的象征。这里用树木的嫁接比喻荒淫过度而招致的死亡。这句话,不仅点题,更是某种程度上的升华。在你已经知道该诗基调和走向的情况下,为了不至于陷入无趣,反而采用更加隐晦的表达手法,登时高下立见。

比喻的手法可见于《叛逆》部分《穷人的死亡》一诗。这首诗里,诗人把死亡比作“希望”、“仙酒”,“天使”,认为死亡使人陶醉,鼓舞,给人安慰。这是多么奇特的比喻!多少人把死亡当做毕生最大的敌人,甚至想起就觉得恐惧痛苦;多少人向往长生不老,古希腊的神话中的诸神、英雄传说,中国的神仙精怪,都寄予着人们长久活着的美好期望。可诗人偏偏另辟蹊径,大肆赞颂死亡,将之看做将世人从现世的痛苦中解放而导入天国的途径,给人以安然的栖身之地。这份与主流世俗思想截然不同的追求,如果换个思维来想,以穷人为前提,结合当时悲惨的现实生活,就觉得有理。既然生活已经如此痛苦,天主也不曾拯救世人,那还不如陷入死亡的安眠,从此摆脱霜雪严寒。这份新鲜感正是为了让人们恢复对生活的初次的体验感受,把形式艰深化。石头还是石头,死亡还是死亡,都是我们初次所见所感,而不是我们的所认所知。

能够体现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另一种很有研究意义的修辞手法就是通感,主要见于《感应》一诗。“感应”是象征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色、声、香这三者之间有着隐秘的联系和感应。诗的第九行和第十行是这样描述的:“有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肌肤一样,柔和得像双簧管,绿油油像牧场。”他们分别使用的就是嗅觉与触觉、嗅觉与听觉以及嗅觉与视觉的通感。不细细品味,绝对咀嚼不出其中的奥妙。这种难度,在你重新阅读,一字一句研究的过程中,无形中增加了体验的时间,这一过程本就是艺术的目的。

排比在“陌生化”的运用中最重要的就是同中有异,看似一致,其实哪怕细微的差别,也能够达到一种延宕的效果,迟滞高潮,推迟审美快感。《高翔》的主旨是表达诗人精神的飞翔,达到一种神秘的、自然的世界,感受到万物之美,就像听见花开的声音一样。第一节就写:“越过山和森林,越过云和大海,越过太阳那边,越过清霄之外,越过星空世界无涯的极限……”意思一层一层的递进升华,直到最后,才给予了“极限”的美感。 二、意象的“陌生化”效果

读者尤其是中国读者在阅读《恶之花》时经常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便是对于意象的无知。诗歌里的每一种意象,都有独特的意义,如果因为不懂而忽略,只看表面意思,就无法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含义,也无法体会阅读的美感,甚至会因为阅读受阻而觉得无趣放弃阅读。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而如果你了解这个意象,那么也逃不开感受的延缓。因为诗歌并不是大白话的平铺直叙,当其中夹杂着意象,你需要先反应过来意象代表什么,再结合诗歌的内容,从而感受诗歌的主旨。这也是一种阅读的阻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而阅读受到阻碍,实质上就是期待视野的受阻,是对于阅读思维自动化的抛除。这种“陌生化”的特色在诗歌中体现尤为明显。

《忧郁与理想》第十首 《大敌》对意象的理解要求就极高。作者写道:“隐匿的大敌在蚕食我们的心。”这个“大敌”究竟是什么?结合这首诗的消极色调,无聊、悔恨、死亡,恶魔等各种解释都有可能。可是从其中第十二行“时间侵蚀生命”观之,似乎是“时间”的解释更为合适。《航海》第七节也是把时间称为大敌。如果不深入挖掘蕴含的意思,而只是泛泛的理解略过,那诗人想要表达的对时间流逝的痛苦就难以被领悟,没有收获的阅读还有什么价值呢?在逐个的排除中找到准确的解释,是一种特殊的延宕。

对有好几种含义的意象的准确分辨提取也是阻挠读者阅读,“陌生化”运用的一个典型例子。《忧郁与理想》第十五首《地狱里的唐璜》中,“唐璜”这个意象是繁杂的。单纯细数来看,在西班牙传说里,唐璜是一个专门引诱年轻女性的好色之徒;在拜伦的作品中,《唐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描写一个英俊迷人的贵族在欧洲的奇异游历以及其爱情冒险故事,反映19世纪欧洲的现实生活;在莫里哀的戏剧里,《唐璜》作为五幕散文剧,改编了西班牙关于唐璜的传说,揭露了贵族的腐朽堕落、横行霸道;在音乐方面,《唐璜》出自于莫扎特创作的两幕歌剧,这里的唐璜厚颜无耻却又机智勇敢,是一个带有几分正面人物色彩的反面人物形象;甚至在绘画方面,也存在着德拉克洛瓦《唐璜的小船》和盖兰石版画《地狱的唐璜》。如果不分清楚作者就是着墨于哪一个“唐璜”,不仅会读不懂诗作,更不会领悟作者的思想。从《恶之花》的内容来看,唐璜来到的是冥河,遇见的是卡戎,这就和地狱扯上关系,第九行、第十行和第十三行出现三个名字——斯卡纳赖尔、唐路易和爱尔维拉。如果读过莫里哀《唐璜》的读者现在就可以在思索之后明白这里的“唐璜”究竟是哪一个唐璜。作者所写的也正是唐璜的恶行和结局,因为他傲慢无礼,不敬天主,嘲弄父亲,叛逆不孝,风流寡情,最终被天罚。表达恶有恶报的立场。

在第四部分同名《恶之花》中,作者大胆的写了累斯博斯并以之命名。累斯博斯是愛琴海中的著名岛屿,今名米蒂利尼。古希腊女诗人萨福曾住在该岛,在那里创立一所音乐学院,写情歌和婚歌,与女弟子唱和。实质上这首诗写的是同性之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隐晦的暗示。在不知道这个意象象征的时候,我们可能隐有所感,却触摸不到实质。诗中写道“哪位神……竟敢将你问罪……公不公正的法律又什么用场?宗教……爱情……加以嘲笑。”其实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于原始欲望的眷顾和对宗教禁欲的反叛。作者屡屡在诗里用到“歌颂”、“毫无畏惧”、“宽恕”等词,难道没有反映出他的宽广胸怀和反叛精神吗!正是由于读者深入思考,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寻觅线索,探究诗人的内心,才使得事物在不间断的“人为的”延续中被感受。这种感受被要求尽可能的持久和高强度,因为这种被制造出的“视觉”,本意就不是使我们容易理解,这就是“陌生化”的观点。形象与“陌生化”是紧密结合的。

波德莱尔曾被要求删除诗集中所谓的“禁诗”,因为他们有伤风化。上一段我们所讲的《累斯博斯》就是其中一篇。其他的还有《被诅咒的女人》、《吸血鬼的化身》等五首。这六首禁诗读之便可以感受到“陌生化”的效果,这是自然而然的,把色情的事物以影射的方式描绘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