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点击

我们对“用”的理解,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功利。凡是有利可图、见效快的事情就去做,反之则不屑一顾,正可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种轻浮、急躁的心态下,人很难坐得住冷板凳。下面文中的“开场白”会让你有所领悟吧? 选文1

历史课的开场白 □李晓彤

这个学期的历史课开课之前,老师从班里选了一半学生,每天课间的时候,去他办公室看一样东西。

星期四这天的历史课上,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手里捧着一个大玻璃碗。

他先把原先选出的一半学生叫上讲台,那群学生对着玻璃碗里的东西发出一阵惊呼、赞叹,惊诧的表情溢于言表。 台下的另一半学生按捺不住,等他们走上来看过之后,却莫名其妙地互相交换着疑惑的眼神:玻璃碗的清水里泡着一棵很不起眼、挺难看的蕨类植物,比铅笔略长些。一把破草,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吗?

等大家安静下来,老师说,植物学界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植物学者采集了一棵蕨类植物,制成标本,放进了实验室。十一年后的一天,他不小心把一杯水打翻了,水浸透了标本。过了段时间,他惊奇地发现,标本干枯的叶子居然泛出了绿色。这种植物,叫卷柏。

老师接着说,这个星期,我选了一半的学生,每天去我办公室观察,从把干枯的卷柏放进清水开始,他们观察到每一天发生的细微变化,一蓬干枯的草,慢慢出现若有若无模模糊糊的绿色,然后叶子一点点展开,直到今天,他们看到了完全舒展的一棵蕨类植物。当然,有的同学一定会问:又不是生物课,你给我们讲这些干吗?

老师说,看过标本逐渐复生过程的那些同学,和只看到标本现在状态的同学,对同一种现象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了解这棵植物来历的同学表现出了赞美和感叹,尽管它很不起眼。而只看到这棵植物目前状态的同学,则表现出淡漠和不解。为什么面对同一种现象,你们的态度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

教室里一片寂静。

老师郑重地提高了声音,因为前面的同学看见了卷柏复生的历史,所以能从一把枯草里看到惊天动地的美。了解了一个事物的来历和发展的脉络,你就懂得了敬畏,就会客观冷静地看待它,而不是只要看见现象不够完美,就去一味苛

责、批评。这就是学习历史对现在的意义――开阔你看待事物的眼界。

(选自《视野》2014年第20期) 点击

时代让我们为了生存而努力做着有用的事,但如果你抽出一点点时间,在一定比例的生命时光里去做点无用的事,那么你会有新的发现。试想一下,你有多久没好好读过一本不功利的书了?有多久没有和你爱的人一起去电影院了?有多久没在一个阳光午后静静发呆了?这些无用的事不能让你获得利益,却可以让灵魂安静,让奔走的灵魂停一停! 选文2

艺术无用,代代流传 □焦元溥

“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

这是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晚宴上的致辞结语。且不论莫言的文学成就或者他的其他发言,光就他的“文学无用论”,我可是完全同意。

不只文学,所有艺术,大概都是这个道理。事实上这世上最可怕的,正是“艺术有用论”。文学“有用”,所以把文章当成政治宣传。“政治文学”当然不乏经典,从希腊悲剧、屈原《离骚》以来一直感动撼动我们。但文学作为政治宣传,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