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部教学反思

一个是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

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 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

“四舍五入”。

如:把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19.007 万≈19.01 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

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近似数混淆。

。主 5、生活中的小数: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

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换算。人民币单位的换算

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 1000 以外,两相邻单

位的进率都是 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

之间进率是 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

数点的移动即可。如:

2.05 吨=( 2050 )千克,扩大 1000 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

470 厘米=( 4.7 )米,缩小 100 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 米=( 3 )米( 4 )厘米,把其中的 0.04 米扩大 100 倍,即小数点

右移两位。

4 千克 70 克=( 4.07 )千克,需要把 70 克缩小 1000 倍,即小数点左移

三位,再与 4 千克合起来即可。

6 平方分米 5 平方厘米=(6.05 )平方分米,需要把 5 平方厘米缩小 100

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 6 平方分米合起来即可。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

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

高。

《三角形》教学反思

近日教学了四年级三角形一节的知识,认为有很多知识点位可以进行探究

教学,如: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但教

师在组织学生探究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准备好师生所需的探究材料和演示材料,

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会影响探究结果的不当的.甚至错误的探究或操

作方法要能做出充分的预料,并在探究前予以排除,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

严谨的探究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在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时,初上这节时我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了三组探究材料: (6 7 8)、(4

5

、(3 9)

,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这三组材料分别摆成一个三角形,试一试, 6 10)

你有什么发现?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得出均能摆成三角形,课堂上我通过巡 视发现这部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出现了差异,他们在操作时是将每相

邻的两根小棒的端点靠在一起,而不是将两个端点重叠在一起,这样由于这些

学生操作方法的不当而造成了探究结果的不同,借此机会我适时的教育学生掌

握和应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他们要重视对科学的

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第二堂在另一个班上这节内容时,在探究活动前,我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用小棒摆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片

刻后我请了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全体学生达成了操作方法上的共识,

再分组进行探究,效果较好。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其实小

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相对来学

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掌握对这部分知识,但是从我这节课来说,源于学生的基础

差,可能收到的效果还是很好。下面就我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进行

自己的教后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的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

的教材在安排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校用品入手的。让学

生很容易理解,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收集信息

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计算要求。在此基础上,

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在《小数

的加法和减法》的课堂小结时我提了个问题:为什么你们都选择采用整数的加

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呢?通过比较你发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与整

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小

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

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数位必须对

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

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统计》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看、想、问、做

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操作

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因此,

我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利用班会课举

行联谊会,问要买什么水果?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乐于关注。有了这样的情

感,学生学起数学知识来,当然是事半功倍了。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如此以

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亲身体会调查

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

到实际中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了数学问题。

2、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张扬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的,

说自己想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要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

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对别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

形成一种老师、学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

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

促进他们个性素质的不断优化。整节课学生不是静静的听教师教,而是热闹的

“动”起来。这是我呼唤学生“积极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成功之处。同学

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始了,头脑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

合作交流的效果渐佳了。

3、评价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

也有体态语的触摸。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推

动作用。这样评价方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关注了学生

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我还进行了一个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尝试,

我看到了学生在自我反思的矛盾斗争中增添了一份勇气,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但本案例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对统计知识掌握的不够到位,虽然本

节课同学们一反课改以前的“静”而是“勇敢”的“动”起来。然而因为“动”

使得本节未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只完成复习统计表这一块。另外,由于

教师说的其他水果有很多种,教师例举的几个学生比较感兴趣,以至最后学生

统计结果中选择其他的学生最多,最后还是没有决定好买什么水果合适。这是

我在设计时没有想到的。

从而可以看出,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逐步

培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