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2019年精选文档

试论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各门功课的前提,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起点。然而,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年龄段,他们的兴趣就各不相同。教师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加以有效引导,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和潜能。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笔者谈三点做法。

一、利用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和潜在动力。小学生经常爱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也爱寻根觅底地追问为什么。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性质》时,首先,笔者分别让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到前台根据所给的小木棒分别演示组拼三角形,结果他们都做得很好,每个人都非常高兴。他们的成功给其他学生带来了动力,学生蠢蠢欲动,谁都想上来试一试。这时,笔者再出示一组不能拼成三角形的木棒,让愿意表演的学生到前台来演示,?M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样的方法先后两组学生上台表演,但都没有组拼成功。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给足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他们两两探讨,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做法。最后,笔者用磁性塑料棒在黑板上示范,边操作边问:“为什么刚开始时小棒可以拼,现在又不可以

呢?”最后,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层层剖析、交流互动,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的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好动、好问的个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对学科就喜欢学了,学习效率肯定会水涨船高。

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目的、目标的制订应当尽量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实际情况,只要我们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和设置富有感染力的例子,并选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把学习目的与生活实际关联起来,就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培养学生间接兴趣的目标。所以,教师应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开始导入,有利于学生从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的教学形式也应多种多样,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在课堂上开展操作、交流、互动等环节。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乐趣,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重视趣味教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直观呈现,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一些合适、丰富多样的练习,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通过多动手来理解、感悟数学知识,进而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笔者提前让学生自制一些小

工具(用木棒制作三角形、四边形,端点用钉子链接),通过亲自操作,学生了解到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样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就习得了知识,同时也使学习变得更加直观化和简单化。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教师尽心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兴趣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会更加爱上数学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责编 林 剑)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