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㈠ 国际研究背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的两大技术杠杆,它们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信息化社会是一个要求人类个体终身学习的社会,终身学习将是每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自20世纪70年代起,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为各国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把现代信息技术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传统教学弊端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更是走在世界课程改革的前列。在我国,教育决策层和教育改革者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的信息化。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㈡ 国内研究背景
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840项研究课题中,教育信息技术立项课题有127项,其中重点课题和青年专项基
1
金课题占74项,这大大超过其它学科中重点立项课题比例,湖南省2001—2003年立项700多项课题中教育信息技术课题33个。这些研究对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只从某个角度研究解决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某方面问题,而教育信息化实际上是项系统工程,有必要利用科学发展观原理和系统论原理对其组成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使得学科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特征初步显现。我们在着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的同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思路更加明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场”效应,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势必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深刻改革。
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在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李连宁强调,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
2
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从语文的角度来看,终身学习的首要条件是形成基本的“读、写、口语交际和信息处理”四大能力,其中“读、写、口语交际”能力一直是传统语文教学所重视的。然而,面对迅速激增的信息,那些虽具备“读、写”口语交际“能力,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不具备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能力、不能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为自己和他人服务的人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㈢ 学校研究背景
我校创办于1941年,1998年晋升为“湖南省重点中学”,2001年被评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环境幽雅、设备精良、名师荟萃、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校园面积220余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现有教学班50个,在校学生2800余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布局合理,规划科学,教育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多媒体语音室、校长办公系统、电子监控系统、电化教学中心等一应俱全,是教书育人、砺志求知的好地方。
成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后,我校不断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建设。2005年,学校投入1832595元,建成了完整的校园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教育教学管理的网络化。2006年,我校累计投入现代教育技术经费1381930元,其中多媒体教室104万元,电脑配件、电脑笔记本63530元,多媒体278400元;2007年学校投入资金1749314元,其中包括投入资金50余万元,为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