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分析及对策-最新教育文档

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分析及对策

中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共同矫正、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提供良好环境。

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分析对策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习惯的培养。”习惯是由于多次重复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其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中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出现是非观念不清、法制意识淡薄情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何有效养成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共性特点 1.品德不良习惯

(1)缺乏崇高理想,贪图物质享受

部分学生没有远大理想,更谈不上政治信念,平时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在生活中盲目攀比,讲究物质享受,没有感恩的心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父母和他人。 (2)沾染不良习气,网瘾问题凸现

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有的中小学生思想腐化,价值观扭曲,

低俗之风有进一步蔓延的倾向。迷恋网络问题严重,网游或网恋现象较为普遍,“学生门”事件时有发生。 (3)心理压力较重,自控能力不足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家庭问题的出现,使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耐力和自信心、容易动怒和焦虑,这些不良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学习不良习惯

(1)没有专心上课和积极思考的习惯

新课改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是在上课的时候,部分学生不能与教师和同学互动,老师在讲课,他们却在玩手机、听音乐或搞小动作。 (2)没有独立作业和认真钻研的习惯

部分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抱着应付的态度,常常出现作业不认真、抄袭和欺骗等现象,缺乏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的学习态度。

(3)没有热爱学习和尊重教师的习惯

我国素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然而受商品经济的冲击,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有所抬头,教师的社会地位又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教师的尊重。 3.行为不良习惯

(1)没有自我管理的行为习惯

目前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十

分薄弱,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没有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一个人讲文明、懂礼貌是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体现,很多中小学生却经常强调自我,忽视了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 (3)没有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许多学生不能较好地遵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校内外违纪现象普遍存在。

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不仅影响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可谓后患无穷。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配合,从矫正不良行为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1.健康的家庭环境是基础

孩子是家庭成员,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尤其是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

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由观望到佩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熏陶子女的成长发育。

(2)家庭民主、和睦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要条件

父母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爱好,建立起平等交流的桥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