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注会笔记很给力

海闻保过班2010

绝密!注会笔记很给力

第一章 总论

一、会计的三个作用(了解一下就行)

1、向企业外部提供会计信息:有助于有关各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据以作出决策 2、向经济责任考核工作提供会计信息

3、向企业内部提供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内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e.g.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要提供给银行(企业外部的债权人)、董事会(经济责任考核部门)和总经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

二、四个会计前提(也是了解内容,可能性几乎没有) 1、会计主体:

明确会计主体的目的:A、划定经济业务空间范围。B、选择会计处理立场。C、区分会计主体和所有者的经济活动

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关系:

①、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任何一个法人都要按规定开展会计核算;

②、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企业集团、内部销售部门和车间,均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核算,但它们不是法人。

2、持续经营:历史成本、折旧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

持续经营基本前提,不适用于破产清算会计。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3、会计分期:由于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由于有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 4、货币计量

我国一般企业均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外商投资企业也可以采用某一外国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报表应折算为人民币。

三、十三条会计原则:(一定会有客观题出现,要非常熟练掌握)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 1、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会计核算要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强调合法性)。客观性是会计核算原则的基本原则。其余12项原则的运用,不能违背客观性原则

海闻保过班2010

②、可比性原则:(掌握)

要求会计核算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企业间指标口径一致,横向相互可比。 ******可比性原则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不能过分强调可比性而忽略客观性。

******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的区别在于:可比性原则强调横向可比,一贯性原则强调纵向可比。 ③、一贯性原则:(掌握)

要求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必要时可以适当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不能因坚持一贯性原则而违背客观性原则。变更条件:A、法律、法规要求;B、更恰当反映

④、相关性原则: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决策相关,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⑤、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进行确认和披露,就是为了贯彻及时性原则

⑥、明晰性原则:是要求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应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2、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

①、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作为本期收入或费用;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当的期收入或费用。 e.g.设置应收、应付、待摊、预提账户的设置,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或费用的依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非经营业务) ②、配比原则:指收入和对应的成本费用应相互配比,并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确认 包含两层含义:因果配比和时间配比

e.g.收入准则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之一,要求相关成本能够可*计量,也体现了配比性原则。

③、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资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一律不得自行调整资产帐面余额。 ******资产发生减值的,可按规定提取相应的减值准备,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辩证的否定 ④、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掌握)

凡只使本年度受益的,作为收益性支出;使几个年度受益的,作为资本性支出。注意区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改良与修理的会计处理差异 3、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①、谨慎原则:(掌握):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以存在“不确定因素”为前提

e.g.A、在会计核算上对资产计提8项减值准备,但不得设置密秘准备! B、债务重组中对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的处理原则。 C、或有事项的确认和披露的相关规定。 D、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海闻保过班2010

******八项准备列支科目: 坏账准备——管理费用 存货跌价准备——管理费用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投资收益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投资收益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 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投资收益 ②、重要性原则:(掌握)

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区别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可适当简化处理

e.g.A、重要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会计报告中重点说明,次要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会计报告中合并反映

B、关联方交易的披露中,较多地运用了重要性原则,如零星的关联方交易,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的,可以不披露;类型相同的非重大交易可以合并披露等 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掌握)

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不能仅根据法律形式核算和反映。 e.g.A、售后回购:不确认收益。

B、销售商品的收入确认:应满足4个确认条件。

C、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标准:将承包人和被承包企业之间,视同控制关系。 D、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承租方对于租入资产,作为固定资产确认。 E、当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在建工程应结转固定资产。

F、判断关联方关系:将拥有共同关键管理人员的两个企业,作为关联方。 三、六大会计要素 1、 资产

①、三个特征,缺一不可(掌握)

A、直接或间接地带来经济利益。E.g.以前“待处理财产损溢”:不可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

B、企业所拥有、或企业所控制(控制就是不能完全拥有)的 C、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②、资产的确认标准:A、符合资产定义,B、金额能够可*地计量。如果金额不能可*地计量,即使符合资

海闻保过班2010

产的定义,满足三个特征,也不能确认为资产 ③、资产和或有资产的联系和区别:

A、共同点:都是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资源,一旦企业拥有或者控制该资源,就会带来经济利益。 B、区别:a、资产是企业已经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或有资产只是企业潜在的资源,企业尚未拥有或控制。b、资产是需要在会计报表内确认,或有资产不能在会计报表内确认。 2、负债

①、两个特征:A、清偿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B、过去形成 ②、负债和或有负债的联系和区别

A、共同点:都是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义务,一旦履行该义务,就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B、区别:负债是现时义务,需要在会计报表内确认;或有负债是潜在义务或特定的现时义务,不能在会计报表内确认。所谓特定的现时义务,是指不完全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现时义务,不能确认的原因在于该项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项义务的金额不能可*地予以计量 3、所有者权益=股东投入+经营盈余 4、收入(掌握)

①、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只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它业务收入)

******偶发的事件或交易中产生的:是利得,如“营业外收入” 则不能计入范畴

②、三种来源:A、销售商品、提供劳务;B、让渡资金使用权;C、让渡无形资产使用权。不在列的如出售无形资产计入“营业外收入”

③、投资收益问题:是否属于收入,不能简单一刀切,应分具体情况

A、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下的股利收入、权益法核算下的占被投资公司净利润份额、长期债权投资获得的利息收入(含折溢价摊销):是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因而归属于收入要素

B、长期股权投资的转让处置所得、长期债权投资的转让处置所得、营业外收入和补贴收入:不属于收入要素,是“利得”

5、费用:要与当期收入相配比。

偶发事件产生的属于损失,不属于费用,应计入营业外支出(或投资收益)。 6、利润:分清几个概念: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处置投资获得的投资收益不属于“收入”要素,属于“利得” ******营业外支出、处置投资产生的投资损失不属于“费用”要素,属于“损失”

第二章 货币资金及应收项目

一、现金(了解即可,一般不会考到这么基础的问题)

海闻保过班2010

1、使用范围

总原则:不能或不便使用银行支付的情况下使用,如:支付给个人的各种款项、零星支出等。 2、现金长款的处理 发现长款时: 借:现金

贷: 待处理财产损益一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查明原因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一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贷:其它应付款一应付现金溢余 (应收支付给有关人员和单位的) 营业外收入一现金溢余 (无法查明的部分,经批准后核消) 3、现金短款的处理 发现短款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一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贷:现金 查明原因

借:其它应收款一应收现金短缺款 (应收责任人赔偿的部分) 其它应收款一应保险赔款 (应收保险公司赔偿的部分) 管理费用一现金短缺 (无法查明的部分,经批准后核消)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一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现金短缺:大多数是因企业管理不善而形成,所以列入“管理费用”开支;

******现金溢余:和企业的管理水平高低无关,纯粹偶然“利得”,所以计入“营业外收入”。 4、备用金的两种核算方法 ①、在 “其它应收款”科目核算 ②、专设 “备用金”科目 拔款时: 借:备用金 贷:现金

日常支出时,不再通过“备用金”科目: 借:管理费用等 贷:现金 收回时: 借:现金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