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本色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回归本色 放飞生命

——“本色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由此可见,小学生作文教学要求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活轨迹,从学生的“生命”本体去考察。其实,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天真烂漫的,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诗人”、“艺术家”,对万物有他们自己至真至纯的独体验。小学生习作需要这种纯真本色,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学习用自己的话,准确地抒发自己“胸中”的意思和情感,使作文从本色中来,到本色中去。所谓本色就是原来、原始、根本的意思。首先需要教师立足本色,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积极引导,挖掘人的真、善、美,用心灵和真情实感去写文章,还学生心目中对事物最本色的认识。其次需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本色”。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将习作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观察、感悟、再现、表现、创造,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真我,写出真爱,流露真情,捕捉真意,写出生命的真实,从而实现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

然而,当前小学生的作文正面临着“灰色污染”。“灰色污染”的特征之一就是过于早熟,作文中有明显的成人腔。有的整齐的句式落不下多少稚嫩的痕迹,有的纯熟的语言看不到一点童言的影子,有的深邃的思想拔高得让人惊奇赞叹,成人的腔调也不时在作文中出现,让人根本分不清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灰色污染”的特征之二就是组抄,作文中有明显的抄袭痕迹。不少学生手中都掌握有一定数量的“作文选”,写作时对同题作文生搬硬套,复制出一篇篇“拷贝作文”,对类似作文东拼西凑,“剪切作文”大量出现。“灰色污染”的特征之三就是程序化,作文中有明显的套路。不少学生热衷于“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诀窍”,作文往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程序化、模式化、成人化习作的泛滥,使原本生机勃勃的学生泯灭了个性、抹杀了灵性、窒息了创造性。

根除“灰色污染”的关键在倡导“本色作文”。笔者近几年致力于“本色作文”的教学研究,探索了了一种以“三性”(工具性、生活性、个体性)“三本色”

(主体本色、内容本色、形式本色)为主要内涵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返朴归真,还原习作的工具性,反映习作主体的生活本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张志公也多次强调:“作文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由此可见,作文具有表达心声、交流情感的功能。但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造成这种现状的最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师没有搞清对习作工具性的认知。这种习作工具性认知偏差的分界线就是“要我写”还是“我要写”。如果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交际的实际需要,就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作为“本色作文”的教学,应该具有“唤醒”功能,营造一种“作文是人际交流的的需要,作文是成长发展的需要”的习作氛围。逐步还原习作的工具性,指导学生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生活,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让学生认识习作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把习作还原到日用工具的状态,作文教学就有了“本色”的土壤。

(一)多方引导疏通,增强学生习作的欲望。引导就是用大量的事实和精选的案例,让学生明确写作的概念与内涵,明白写作在交际中扮演的角色,认识习作与生活的关系,进而深入理解习作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比如我班有位同学,父母出门在外,一年回家一趟。这孩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常郁郁寡欢。于是,我鼓励孩子多写信,既可叙事、汇报最近学习情况,又可抒发思念之情。孩子试着写了,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父母的心与孩子的心就因为这封封信函彼此产生了共鸣,从此,他不仅性格开朗,还懂得体谅关心父母,更难得的是他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又如一名学生常常要求调座位,我不置与否,只是爽快地说:“就是告状也得写状纸,你把要求调座位的理由写出来交给我,如果确实有理有据,可以考虑。”这名学生欣然同意。结果两星期后,一本厚厚的《同桌冤家》小说就出现了。从上面两个例子中,不难看出,教师能见缝插针,多方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在生活中的不可或缺,那么他们便不会排斥作文,而会自觉不自觉地在生活中“因需作文”。

(二)巧妙设置场景,提高学生习作的乐趣。交流是生活的必需,习作也是

师生交流、学生交流的必需,只不过这种交流是以文字为符号在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交互方式。教师要创设真实的交流场,让学生在这个交流场里以文字为载体,用心去触摸文字背后的心跳和灵魂。比如,在国庆返校后安排口头作文,让学生口头表述国庆见闻,让学生讲到动情处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让学生听到高兴初心驰神往,跃跃欲试,让学生感受作文就是一种享受;再如指导学生编写手抄报,出黑板报,布置宣传橱窗,让他们自己选择素材,自己裁剪编排,让他们感受习作就是一种宣传;教师学生要参与干部竞选了,教师指导他写演讲稿,让学生感受到习作就是一种提炼。只有当学生认识到写作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那么他们不仅不会排斥作文,反而会主动地在生活中“应用作文”。

(三)开辟“绿色”通道,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通道分两种,一是自由通道,就是鼓励学生自备笔记本,写些日记文章和随笔,文章不要求题材,不限制体裁,不规定长短,日记文章和随笔可以交给老师点评,也可以同学之间交流,也可以自己保留,每个季度总结展示一次,评选十佳练笔,推荐好的文章开辟“佳篇有约”专栏。二是绿色通道,开通“班主任信箱”,开辟心灵交流的绿色通道,自由地和学生书信来往,鼓励学生畅谈人生,抒发喜悦,倾诉烦恼,询问对策,让教师参与学生的生活,一起分享成功,安慰失败,排除苦恼,荡涤心灵,让学生感受习作就是一种倾吐,一种倾诉。只有当写作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那么他们作文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

二、固本清源,重视习作的生活性,反映习作内容的生活本色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孩子写作的巨大素材库,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放着“鲜货”不尝,却去嚼些“陈年干货”。作文指导如果仅仅囿于教室,限于书本的字词句段篇的反复咀嚼,那么必将走入一条死胡同,进退两难。引导学生投入生活的怀抱,教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日积月累,就不愁语文学不好,作文写不好。

(一)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捕捉生活的亮点。社会生活是习作内容的主要来源,在原生态的社会环境中,任何经过学生的观察得来的素材,才更显得亲近、有血有肉;生活中积累的素材信手拈来,才会言之有物、清新自然。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们去做生活的参与者。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孩子们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在社会生活中自然成长。比如有位同学跟妈妈去大厦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