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异常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心理异常的含义是某一时段或长期的因各种因素导致的没有能力按社会认可的适宜的方式行动,而造成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状态。
心理异常的基本特征是:
(1)心理反应失去了合理性,即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与现实环境失去同一性和合理性。 (2)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性,即心理过程及其相互之间之间,或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之间失去了协调一致性。
(3)个性特征失去了稳定性,即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构成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失去相对稳定性。
2、造成心理异常的基本因素
一是生理因素:遗传、脑功能失调、神经递质代谢异常; 二是环境因素:人际关系不良、社会生活事件、丧失;
三是心理因素:应激、消极情绪、挫折及对挫折情绪的消极反应。
3、心理健康判别标准
主观经验标准。指根据被判别者的主观感受和判别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判别。
社会适应标准。指根据是否适应社会生活并与之保持协调进行判别。主要表现在自理、沟通、交往等方面。运用时应考虑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影响。
统计分析标准。指根据被判别者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进行判别。
心理测验标准。指根据规范化的心理测验结果进行判别。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投射测验。
病因症状标准。指根据是否有致病因素和症状表现进行判别。
以上前四种时社会适应标准,第五种时医学标准,是心理正常的最低标准。
4、当今社会的心理健康判别标准,提出发展标准的意义?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评估标准。
当今社会中,心理健康的“生存标准”(心理健康与否)和“发展标准”(心理健康的水平如何)是当今社会判别心理健康及其水平的两大基础标准。
发展标准的提出能更好地理解心理咨询的内涵:(分“发展性心理咨询”和“调适性心理咨询”),发展性心理咨询是要帮助来访者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重视可能的或已经出现的各种发展性心理问题并提供处理方法。鼓励来访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已经具有的各种现实能力,充分挖掘潜在的能力,更好的适应环境,更健全地发展自我。
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评估标准:适应能力、耐受能力、调控能力、社交能力、康复能力。
5、发展标准的具体内容
认知清醒健全——认知功能优异:不仅能客观正确地认识他人,评价他人,对他人的长处优点不抹杀;而且能清醒全面地认识评价自己,对自己的缺点短处不否认。有敏锐的感知,稳定的注意,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灵活的思维,流畅的语言。
情绪积极饱满——精神状态稳定振作:人的主导心境大部分时间是饱满的,是稳定振作的,体验到满意,欢愉的。即便产生沮丧等消极情绪,亦有短时间内化解的能力。 意志品质良好——意志坚强:有明显的自觉的行动,能代表意志,自主程度高。不屈从,盲从,独断等。也有明显果断性,善于抓住机遇,合理迅速作出决断,有坚持性,韧性。 个性完善同一——个性稳定,一致,健全:为人诚实,热情,富有同情心,不应冷酷,
虚伪。要勤劳,富有首创精神。
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与人相容:在思想,情感,态度上很快与人沟通。为人热情宽厚,容易被人接纳。
潜能充分发挥 ——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充分开发,利用自我的潜能。
6、变态心理学的五种病理学模式?
生物学模式:认为心理异常也与躯体疾病一样,都有生物学方面的病因,各种精神症状都可以定位于大脑的某一特定部位。
心理动力学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意识与潜意识,即意识与欲望、本能等矛盾冲突的结果。由弗洛伊德倡导。
行为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不良学习”的结果。所有体现心理异常的不良行为,除了由生理原因所决定的以外,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即“学习”的过程固定下来的。由华生倡导。
社会学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生活变动等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由迈耶尔(美国)倡导。 整体论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7、一般心理问题的特征
情景性——由特定的情景所诱发,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关。对形成反应的刺激情景,即使反复出现,也难以通过不断适应而逐渐减少异常反应,甚至还会越演越烈,以至最终演变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偶发性和暂时性—一般不会持续出现,且通常能自行缓解。一方面是指脱离某种特定情景,一般心理问题就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是指其常会自行缓解,来去匆匆,偶然得说不出所以然,暂时得稍纵即逝。
无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不存在病理性的精神症状,精神活动完全正常。所以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其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通常都是正常的,即使在特定情景里出现某些症状,也不是心理异常的表现。就因为不存在病理性精神症状。
8、一般心理问题有哪些?
偏执、自卑、多疑、无端烦恼、消沉、孤僻、攻击性、狂热、怯懦、心理疲劳
9、无端烦恼与生活中的正常烦恼有何区别?
正常烦恼是由于客观存在的原因引起的,无端烦恼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即引起无端烦恼的原因是主观想象出来的,并非客观存在。
10、心理疲劳和生理性疲劳和病理性疲劳有何区别?
生理性疲劳削弱的主要是人的体力,表现为肌肉疲劳;病理性疲劳削弱的主要是人的相应躯体机能,表现为体虚乏力;心理疲劳削弱的主要是心理机能,表现为精神疲乏。
11、心理症状包括哪些?
(1)感知障碍:感觉异常、感觉消失、病理性错觉、幻觉(幻听、幻视、幻嗅等)感知综合障碍。
(2)思维障碍:思维奔逸(思维挤压、随境转移、音联、意联)、联想散漫、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中断、象征性思维、妄想(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控制妄想)、超价观念、强迫思维(强迫意念、穷思竭虑、强迫怀疑、强迫对立性思维、强迫表象、强迫意向)
(3)言语障碍:持续言语、刻板言语、模仿言语、脑损伤性言语、缄默、病理性说谎 (4)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注意涣散、注意衰退、随境转移、注意固定、注意狭窄 (5)记忆障碍:记忆增强、界限性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近事遗忘、远事遗忘、错构、虚构
(6)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欣快、病理性畸轻、易激惹、情感低落、情感淡漠、情感不稳、情感倒错、表情倒错、情感幼稚
(7)意志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弱(矛盾心态、易暗示性)、意向倒错、意向矛盾 (8)动作行为障碍:
1)精神运动性兴奋——指精神活动的普遍性增强,动作和行为明显增加,动作行
为可以表现为与思想感情协调(多见躁狂症);也可以表现为与思想感情不协调(多见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如躁狂性兴奋、焦虑性兴奋、青春性兴奋、紧张性兴奋、谵妄性兴奋。
2)精神运动性抑制——指精神活动的普遍性减弱或阻滞,随意动作受到削弱或丧
失,意志行动与随意行动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如紧张性木僵、抑郁性木僵、病态性违拗、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持续动作、模仿动作、强迫动作
(9)本能行为障碍:自伤、自杀、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失眠、睡眠麻痹、睡行)、性功能失调
(10)意识障碍:意识混浊、嗜睡、昏睡、昏迷、谵妄(急性意识障碍,表现为定向障碍、错觉、幻觉,日间嗜睡、夜间骚动不宁)、意识朦胧、梦样状态、精神错乱。
(11)自我意识障碍:人格解体、交替人格、多重人格、人格转换、自知力缺失。 (12)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按智商和社会适应行为受损程度分为四级——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痴呆
(13)定向障碍:环境定向障碍、自我定向障碍。 12、“神经症”有哪些共同特征?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怖、强迫、抑郁、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它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虽有躯体症状(强迫症不明显),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患者深感痛苦而又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有较强求治欲望。病程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惊恐障碍除外),且病程多迁延。 13、“自我强迫”的含义是什么?
“自我强迫”:症状并非外力所致,而是出自内心;明知不合情理或毫无意义,但仍反复呈现;不能自我控制,无力摆脱;有强烈的焦虑和痛苦。
14、“惊恐障碍”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它和广泛性焦虑在症状和病程要求上有何区别?
(1)惊恐障碍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惊恐、大祸临头感、失去自我控制感,且伴有心悸、胸闷、多汗、阵发性发热。多起病突然,每次发作约几分钟(最长也不会超过1小时),每月至少发作3次或首次发作后担心再次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
(2)广泛性焦虑临床表现为同时具有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是以慢性的、弥散性的对一些生活情景的不现实的过度担心紧张为特征,起病缓慢,焦虑情绪体验持续6个月以上,甚至数年。
15、试述癔症及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无器质性病变基础的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癔症同病人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情绪不稳定、易受暗示以及具有表演性人格特征的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