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群结构抗震设计与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层住宅群结构抗震设计与研究

作者:朱建

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7年第24期

摘 要:举某个具体复杂高层高幢住宅群为例子,对于具体所讲中的工程选型结构与所运用到的措施在不利进行抗震时,简单进行分析了关键指标于震设计和研究期间中,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建筑群;抗震分析;不规则结构;阻尼比 1 前言

在迅速发展建筑的同时,更加注重着我国土地的使用,相应地也促进着城市的快速建设与经济地快速发展,使得更高层与建筑群成为越来越多的高层居住建筑的建筑设计迅速向着这两个方向发展。伴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高,愈来愈重要抗震等设计方面不可替代着。本文具体举某个地方某高层建筑物为案例,对于抗震设计和地震响应分析这两个具体方面进行分析,与此所研究相关的数据有着可参考的重要作用。 2 该案例的具体情况

该案例中所提及到的位置位于某地方的市中心,建筑物是由一个地下车库和八幢高层住宅组合而成。该高层建筑物具体为地面上有32层,地下2层的八幢高层住宅。按照不同类型的用户,具体可把该建筑物华为三样类型,按照三种类型用户分别计为A(138m2),B(115m2)和C(158m2)。当中双138m2用户型为2号;单138m2用户型有1号、6号、8号;单158m2用户型有3号、5号;双115m2用户型为7号;为115m2+138m2户型则为4号。具体如以下表1例出了该8幢高层建筑物的具体结构抗震几何参数。标准设防类具体为结构抗震设防类别。7度为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具体第一组为设计地震,0.10g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Ⅳ类为建筑场地类别,0.65s为特征周期;钢筋混凝土结构阻尼比取0.05。 表1 结构抗震几何参数一览表

3 结构选型与不规则判断 3.1 相关分析结构选型

钢筋混凝土为该工程中不同栋高层建筑物所采用到抗震墙结构,经过地下室连为整体,为地下2层为主楼,地下1层为汽车库,嵌固端为拟将地下室底板。高差1000mm为主楼-1层到周边汽车库顶板的距离,混凝土加腋设置在高差处可以使得水平力的有效传递,并且不能低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50的为地下室相连处剪力墙和主楼周围的厚度,不能低于0.50%的配筋率。要取180mm的主楼-1层地下室板厚,同时双层双向钢筋要配置好,不能低于0.25%的配筋率。跟上部结构一样为地下1层和各结构单元间的相关范围的抗震等级。三级为地下1层其余部位框架抗震等级。 3.2 结构规则性分析

该案例中住宅为八幢高层,然而由于都不超限的宽长比与高宽比。4号与2号、1号、6号、8号都为凹凸不规则,不连续的楼板局部,2项通常是不规则的。5号与3号为凹凸不规则,不连续的楼板局部,2项通常是不规则的。4号与7号则是扭转不规则,不连续的楼板局部,2项通常是不规则的。还有没有特别不规则的不同楼层[1]。 3.3 抗震措施

1)楼高宽比都不低于6这样情况的1号~8号,高规的各项指标要满足外,还有对剪力墙底部加强区抗弯承载力的中震不屈服复核和抗剪承载力的中震弹性设计。2)典型宽度和1号~8号楼开洞宽度间的比不低于50%,不连续的楼板局部情况,130mm是开洞周边板的板厚,板配筋双层双向拉通。斜向钢筋配置在洞口角部集中,且作为弹性板,中震弹性复核其配筋。3)北侧楼梯间角柱抗震等级提高一级为一级。3)提高一级为一级的北侧楼梯间角柱抗震等级。4)1000mm为主楼-1层与周边汽车库顶的高差,混凝土加腋设置在高差处使水平力的有效传递外,不能低于250mm的地下室和楼层周围相连处剪力墙厚度,不能低于0.50%的配筋率,错层结构的构造措施得以满足,180mm作为-1层板厚。5)主楼-1层及2层楼面大堂挑空,对涉及剪力墙增加2层高度的墙体稳定性复核[2]。 4 地震响应分析 4.1 计算模型

该高层八幢楼层,若干个结构单元为地下室顶板以上分法,不同子项经地下室连为整体。为嵌固端为单体模型拟以地下室底板。其具体模型如以下图1所示。 4.2 计算结果

从以下表2抗震计算结果可以得出:1)框架及短肢剪力墙地震倾覆力矩占比低于50%;2)比都低于0.90的扭转与平动的周期;3)都高于0.80抗剪承载力比;4)高于2.70刚重比;5)都高于1.60%剪重比;6)都高于90%有效质量参与系数;7)最大扭转位移比为1.21,没高于规范限值的5%;8)风与地震作用下的最大位移角都低于1/1000。 表2 抗震计算结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 结语

该文对所列举的高层住宅群结构抗震设计与研究,经过具体研究,保证了其结构抗震的安全性。并由抗震计算结果可知:1)大部分住宅楼层都在控制指标内,抗震设防目标也达到了。2)优化该整体结构的布置和体系,由此可供相关的工程提供价值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秋萍.“抗震概念设计”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5).

[2] 李萍.房屋结构抗震设计浅谈[J].科技资讯,2007(21).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