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白杨礼赞》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白杨礼赞 》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学习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感受北方军民优秀的精神和意志。 ②认识目标:学习课文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时间】 (第1学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互阅作业(可穿插“互帮”与“释疑”) (二)感情调节(贯穿教学全过程)

欣赏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直观感受白杨树。

有这样一种树,它不太讲究生存条件,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的地方,哪里就有它的生存。它不追逐雨水,不贪恋阳光,只要能够在哪怕板结的土地上,给一点水分,就会生根、抽芽。只要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她就会把黄土地装点,撑起一片绿色。它不枝不蔓,扎根在贫瘠的土壤中,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它就是白杨树。大家想认识它吗?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就曾经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过它,也许读了这篇《白杨礼赞》你也会喜欢上它的。 (介绍作者:具体见投影) (三)自学 1. 自学(一)

自学内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作者对它的感情。 自学方法:速读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中作者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可用文中的一个词) 赞美

(2)作者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你发现它什么地方不平凡了吗?(重点研

读课文第5段,用关键词进行归纳)

(3)作者仅仅想赞美白杨树吗?那作者还要礼赞什么?(找到相关段落归纳)

穿插写作背景介绍 2.自学(二)

自学内容:理解写西北高原和楠木的作用。 (1)西北高原有些什么特点?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概括描述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大、平 “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高

“雄壮”“伟大”——总写高原给人的印象; “恹恹欲睡”

(2)文中写白杨树,为什么先写高原风光?

写白杨树先写高原,意在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突出环境的雄壮、伟大,由此可以推断,生长在这之中的白杨树,也定是不平凡的。这就对白杨树做了很好的衬托。但作者在有感于这黄绿主宰的世界的雄壮和伟大之后,又产生倦怠和单调的情绪,不禁感到像缺少点什么东西。而驱赶了那恹恹欲睡的情绪,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的是白杨树。这就更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对白杨树做了很好的反衬。这一正一反的衬托,都落笔在白杨树上。

——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它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不平凡的典型环境。

写高原的目的:①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②暗示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3)“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

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再度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四)互帮 (使用互帮显示板)

(五)释疑

(六)练习(解题、互阅或自阅)

1.给加点字注音

无边无垠( ) 坦荡如砥( ) 倦怠( ) 恹( ).....恹

晕( )圈 参( )天 潜( )滋暗长 不折不挠( ) .... 婆娑( ) 虬( )枝 毡( )子 秀颀( ) 楠......木( )

2.《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它象征了什么? (七)帮困 (知者自己加速,或通过帮助未知者加速) 1.集中帮困(教师或知者负责) 2.分散帮困(同伴互帮) (八)反思小结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魅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