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名士轩”上的“三点”谜团

济南“名士轩”上的“三点”谜团

在济南大明湖最大的湖中岛上,巍立着闻名遐迩的海右古亭——历下亭。唐天宝四年(745年),诗人杜甫到临邑探望弟弟杜颖,途经济南。适逢杜甫的忘年交北海太守李邕至济,便在此亭宴请杜甫及济南诸名士,杜甫即席赋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一首,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绝唱。

于是,人们便在历下亭旁建起了名士轩。该轩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硬山出厦,花雕扇扉,轩内西壁上嵌有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大诗人杜甫以及自秦汉以来祖籍济南的15位名士的石刻画像,供世人瞻仰膜拜。名士轩也成了文人雅士们的游赏宴集之所,吸引着更多的名士鸾集、落脚泉城。

济南大明湖“名士轩”匾额

在名士轩的门楣之上,悬有一方\名士轩\隶字匾额,为宣统辛亥(1911年)春清末书画家朱庆元题写。(见图一)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发现\名士轩\三字中竟有两个错字:\名\字多了一点,\士\字多了两点,于是便认为这是朱庆元有意为之,意在期望济南的名士多一点、多一点、再多一点,将美好的祝愿通过诙谐的书法形式表现出来。

不过,此说倘能成立,只能说明朱庆元认为济南的名士还不够多,所以才要多点、多点、再多点。那么,这就不是对济南的褒扬,而是有所贬抑了。事实上,济南历史上的名士远不止名士轩画像上的那十几人,如果开列出一个详单的话,那将是洋洋数

百人,堪称蔚为大观的。因此,杜甫的诗也不是信口胡诌的,而是有根有据的。试想,如果连济南的名士还要再多点的话,那么其他地方呢,岂不是要多百点、千点了? 事实上,朱庆元所题\名士轩\三字根本就没有什么错字,那\三点\也不是额外添加上去的,而是隶书的一种变体写法。

我们首先看\名\字。《说文解字》对\名\的解释为:\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可见,\名\是由\夕\口\组成的会意字。前面我们说了,\名士轩\三字为隶书。在隶书中,\名\字的\夕\部也可以写成两点。此种写法在东汉《曹全碑》中即已出现,在清人隶书中更是得到广泛使用(见图二)。

我们再看\士\字。《说文解字》对\士\的解释为:\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由此我们知道,\士\是由\十\一\组成的会意字。那么,其中的两点又是怎么来的呢?在清代顾南原撰集的《隶辨》中,注明此种写法为\古文'士'也\。虽然\士\字加两点的写法在汉隶中并不普遍,却大量出现在清人隶书中(见图三)。

清代由于金石学和小学的复兴,书家们在古文字的研究上明显超过前代,从而造成了清代隶书鼎盛、名家辈出的局面,同时出现了一种用隶、楷、行等今文字书写古文字的现象。

下面是明末闵齐伋《六书通》中所收录的篆体\士\字。我们可以看到普遍带有装饰符号。因\士\字笔画较少,故清人隶书多仿效古篆写法加点,不仅可使\士\字结构丰满,而且彰显古意,故而颇受青睐。(见图四)

清代隶书具有抒发性灵、解放思想、师汉隶但不为汉隶所束缚的特点,用清代画家石涛的话讲,就是勇于\借古以开今\。清末书法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对清代隶书如是评价:\超轶前代,直接汉人。……皆原本古先,自出机杼,未可以时代降也。\在\名士轩\上,我们领略到了清人隶书的风采及其开拓创新精神。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