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020高考模考语文答案解析(附作文材料)

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略:夺取)地,大小各有差。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顾:副词,反而,却)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徒:副词,只,仅仅)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功人:泛指起关键作用,有特殊贡献的功勋之人)也。且诸君独(独:只)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宗:宗族)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莫:否定副词,没有谁)敢言。

前202年(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 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汉十一年,陈豨(xī)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射阳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益封:增加封邑)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召平这个人本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成了平民百姓,生活贫苦,在长安城东种瓜。他种的瓜味道好,人们俗称为“东陵瓜”,就是取名于召平从前的封号。)独吊(吊:忧虑)。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关。(原文删除了下面几句: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让:辞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说:通“悦”)。”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前196年(高祖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到达邯郸。战事还没有结束,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已经被杀的消息后,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命令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充任相国的卫队。当时许多人都向萧何道贺,只有召平表示忧虑。召平对相国说:“您的祸患从此开始了。(补充:皇上在外作战风餐露宿,而您留守京城,并不需要冒着矢石去冲锋陷阵,但皇上却要给您加封食邑、设置卫队,这是因为淮阴侯刚刚在关中谋反,皇上对您也起了疑心。设置卫队来保护您,这不是宠信您的表示。) 希望您辞让封赏不予接受,再把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样皇上心里就会高兴了。”相国听从了召平的计策,高祖果然大为高兴。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 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 【解析】答案:A .亭最初在秦汉是负责治安警卫的,监管停留旅客和民事。亭长秦官名,又称公。属于低于县二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出土于云梦的秦简上有“市南街亭”等语。《续汉书·百官志四》刘昭注引蔡质《汉仪》,谓洛阳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门,每门一亭。《汉书·百官公卿表》则谓十里一亭(里,据近人研究,当指距离而言,非乡里组织之里)。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或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均置亭长,其职掌与乡间亭长同。东汉后渐废。汉高祖刘邦曾在秦时担任亭长。《後汉·百官志》十里一亭,十亭一鄕。有亭长持更板以劾贼,索绳以执贼。亭长旧名负弩,改为亭长。

B.“由于关中最初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所以有多种解释。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说法,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渭谓渭水(作者按:应作‘汧谓汧水’),雍谓雍山,河谓黄河,华谓华山。但《史记》中有时将汉中、陕北也包括在关中的范围之内。后来还有些说法,大抵都是就关立论的。一说是它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和陇关中间;一说在函谷关和散关的中间。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说法。这些说法虽然晚出,但同战国秦汉时期的所谓四塞意义大体相同,相当符合当时的情况在“关中”地名形成的战国末期或秦代,对于秦王国(帝国)而言,最重要的关塞莫过于函谷关,六国由此鼓噪攻秦,秦国也主要由此防御来自东方的进攻,《盐铁论》所谓“秦包商洛肴函以御诸侯”者是也。至秦统一六国后,仍以函谷关为界以区分统一后的地界。《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纪事中提到始皇在各地大造行宫时说:“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这里的“关中”和“关外”,就是以函谷关为界来划定的。“关外”固然指的是函谷关之外,而“关中”指的也是函谷关之中,而非其他某几个关塞之间。

C.食邑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度崩溃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一种诸侯封给手下卿大夫作为世袭的田邑(封地)的新的等级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需求。这种分封以宗法制度为依据,受封之人,享有在自己的食邑内的权利,比如统治权。“食邑”又称“采邑”,“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食邑是卿大夫的私人领地,相当于“国中之国”。孔子所说的“有国有家者”,食邑的自治程度很高,食邑之内,卿大夫可以设立官职,

组建军队,也可以征收赋税和徭役。D.相国,起源于春秋晋国,称之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战国时代称为“相邦”,秦国的第1个相邦是樛斿,秦国最后1个相邦是吕不韦(秦国吕不韦)。吕不韦被免职后,嬴政认为相邦权力过大,于是暂时废除了相邦职务。汉王刘邦即汉王位后,又重新设立相邦职位,后代为避讳改称相邦为相国。汉朝第1个相国是韩信,然后是曹参第1次任相国、傅宽、萧何第1次任相国、樊哙、周勃、萧何担任,萧何第2次任相国死后,曹参继任。曹参第2次任相国之后,暂时不设相国。吕雉死后,他侄子吕产担任相国,吕产之后直到东汉中期,一直无人担任相国职务,直到东汉末年董卓就任相国。相国名称成为萧曹二人代名词。《史记》萧何、曹参的传记为《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之后,相国官职正式任命一般是篡位的权臣。后代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敬称相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狗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解析】C.群臣皆莫敢言。但并不是心悦诚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萧何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

(2)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14.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3分)

因为他认为刘邦让萧何守在关中,没有什么需要冒危险的事情却给萧何卫队,从最近韩信造反的事情看,刘邦是在怀疑萧何,给他卫队并不是宠信他的表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注]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dú)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xìn)鼓,未闻烈士树降(xiáng)旗。

一门百指沦胥(xū)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陈文龙(1232~1276),南宋抗元名将,民族英雄。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龙。幼颖悟,苦学不厌。20岁入乡学,25岁入太学,37岁中进士,为咸淳年间状元,宋度宗赐名文龙。陈文龙深受南宋朝廷器重,出任多个重要职位,颇有成就。元军南下,在各地守将纷纷投降的背景下,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

劝降文龙,均被其焚书斩杀。后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押送杭州途中开始绝食,经杭州拜谒岳飞庙时,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明朝诏封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福州人称文龙为“尚书公”。 合沙:地名,可能在广东。 仲子:次子。

垒:古代军中作防守用的墙壁。斗,这里形容大东西的小,如“斗室”;斗垒,这里指小小的壁垒,小城。 自经:上吊自杀。

沟渎( dú):沟渠, 比喻困厄之境。

封疆:指统治一方的将帅,明清两代指总督、巡抚等。

累臣:古时被拘囚于异国的官吏对所在国家的自称。典出《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不以累臣衅鼓。”

衅(xìn)鼓: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把血涂在鼓上行祭。

百指:十个人。唐朝元结《元鲁县墓表》:“不颂之,何以戒占田千夫、室宇千柱,家童百指之徒也哉!” 沦胥(xū):泛指沦陷﹑沦丧。 丹衷:赤诚的心。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首联是讲战斗形势,虽然小城(斗垒)孤立无援,难以支撑,但是我这一介书生,守卫城池的志气誓死不改变。

“自经沟渎(dú)非吾事,得死封疆是此时。”颔联表明自己有宏远的志向,绝不做无谓的牺牲,而是要为国立功。“自经沟渎非吾事”化用了《论语· 宪问》中孔子的语意。《论语 · 宪问》中有一段话,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守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须信累臣堪衅(xìn)鼓,未闻烈士树降旗。”颈联表达必死的意向,我自知被俘后会被敌人杀害,但从来没有听说过烈士会投降(树降xiáng旗)。

“一门百指沦胥(xū)北,惟有丹衷天地知。”尾联是表明一片赤诚,全家沦于敌手而惨遭不幸,但耿耿丹心天地可知。

在南宋大势已去之时,小城难以支撑,但诗人在极端艰危之中并不动摇,表现出守土抗敌、坚韧不拔的志向和矢志保卫国家的思想感情。被元兵俘虏后则抱着必死的信念,在这首给次子(仲子)的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该诗还使用了用典和对比的手法,“自经沟渎”与下句的“臣死封疆”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达了慷慨悲壮、英勇无畏的殉国精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 B.本诗颔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 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 D.诗中“支”“移”“时”“旗”“知”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解析】答案:B.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表述错误,作者是在表述自己为国而死正是时候,表达为国而死的信念和决心。D.项中押韵是一种诗文创作的修饰技巧,即将韵母互相谐音的文字放在诗文固定的地方(一般在句尾),诗文读起来就十分顺口、悦耳,这种现象就叫做押韵。《说文解字》中说:“韵,和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