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答题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呢?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所以阅读文章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文章的感情脉络、语法逻辑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每个词语都有其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可被赋予临时意义。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要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还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 词语的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 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 1.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有许多句子,只要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就是: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 总领句,就要结合其所领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4.从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表达有特色的句子。 【考题透析一】

乐 书

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自己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中“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我想,读书有一个分——合——分的过程。

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现在书出得极多,有人形容,写书的比读书的还多,简直成了灾。我看见那些装帧精美的 书,总想着又有几棵树冤枉地献身了。开卷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也要经过自己 慎重选择,有的书可精读,有的书可泛读,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最重要的是读好书,读那些经过时间圈点的书。

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朱熹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见”。涵泳,即在水中潜行,也就是说必须入水,与水相合,才能了解 水,得到滋养润泽。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在那一刻间,读者必觉作者是他的代 言人,想到他所不能想的,说了他所不会说不敢说的,三万六千毛孔也都张开来,好不畅快。

古时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变化,人们议论,说他不是遇见了奇人,就是遇见了奇书。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 要从合中跳出来,再有一次分,把书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参照而行。虽然自己的理不断受书中的理的

影响,却总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用现在的话说 就是活学活用。读书读到这般地步不只有乐,而且有成矣。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法,平常读书不一定都想得那么多,随意翻阅也是一种快乐。我从小喜欢看书,家里人形容我一看书就要吃东西,一吃 东西就要看书,可见不是个正襟危坐的学者,最多沾染了些书呆气,或美其名曰书卷气。因为从小在书堆中长大,磕头碰脑都是书,有一阵子颇为其困扰,曾写了 《恨书》《卖书》等文。后来把这些朋友都安排到妥当或不甚妥当的去处,却又觉得很为想念。原来走到房屋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接触到各种宏论,感受到各种情 感,这里那里还不时会冒出一个个小故事。虽然足不出户,书却把我的生活从时空上都拓展了。因为思念,曾想写一篇《忆书》,也只是想想而已。近几年来眼疾发 展,几乎不能视物,和书也久违了。幸好科学发达,经治疗后,忽然又看见了世界,也看见经过整顿后书柜里的书。我拿起几部特别喜爱的线装书抚摩着,其中有一 部《温飞卿诗集》,字特别大,我翻到“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不觉一惊,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真诚和执着呢。 寒暑交替,我们的忙总无变化,忙着做各种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我和老伴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每晚在一起读书,其实是他念给我听。书房中有一副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我们也焚香,不过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四时读书乐,另两时记不得了。乃另诌了两句,曰:“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读书之乐乐融融,冰雪聪明一卷中。” (有改动)

◆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黑体词语的含义。

(1)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 (2)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

[解析]这是一道词语品析鉴赏题,考查的是考生的词语理解能力。考生在做题时,主要失误表现在:1.文章读得不够深透,影响了对词语的理 解;2.文学底蕴浅薄,对“秋水”一类的词根本不知所云。我们在做这个题时,要把词语、句子放到原文中,在上下文的提示中找答案。全文谈的是“书”,平时 我们也把书称为“精神食粮”,所以可以推测出(1)题的答案为“书”。至于(2)题中“秋水”的含义,文章中提到了“四时读书乐”,文章最后是以作者自写 的诗句结尾,与“秋水”相呼应还有“冰雪聪明”,作者说另外两时的读书乐趣记不住了,所以看来作者是以“冰雪”写冬季,以“秋水”写秋季。因此“秋水”指 秋季,也指像秋水一样的文章。

[参考答案](1)这里指书。(2)指文章像秋水一样(澄明纯净),这里暗指秋季。 拓展延伸

1.请结合上下文,分别解释“会心”在下列句子中的含义。 (1)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2)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

2.文章第二段的画线句子中“这”指代什么?

3.“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原写历经磨难和摧残依然不改对故国的思念,这两句诗用在这里又有何深意呢? 【考题透析二】

小扇轻摇的时光

丁立梅

放暑假了,母亲一直盼望我回乡下住几天。她知道我打小就喜欢吃些瓜呀果的,所以每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种一些。待我放暑假的时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时,一个个在地里静静地躺着,十分诱人,专等我回家来吃。

天气炎热,我懒在空调间里怕出来,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眼看着假期已过一半了,我还没有回家的意思。母亲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你再不回来,那些瓜果都要熟得烂掉了。”

再没有懒下去的理由了。于是带着儿子,顶着烈日,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村里的人是看着我长大的,看见我,亲切得如同自家的孩子,远远地就递过话来:“梅,又回来看妈了?”我笑着答应。就听到他们在背后说:“这孩 子真孝顺,一点不忘本。”我心里涌满羞愧。我其实什么也没做啊,只是偶尔把自己送回来给想念我的母亲看看,就被村里人夸成孝顺了。

母亲知道我要回来,便早早地把瓜摘下来,放在井里面冰着——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梨瓜和香瓜。母亲又把家里唯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他吹风。 ?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母亲兴奋地说:“地里面结得多着呢,你多呆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好。”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 母亲诧异地问:“有大电扇吹着还热?”

儿子不屑了,说:“大电扇算什么?我家有空调。你看你家连卫生间还没有呢。” 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对母亲笑笑:“妈,别听他的。有电扇吹着,不热的。”

母亲没再说什么,走进厨房,去给我们忙好吃的了。

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屋里,有些内疚地说:“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里热坏了。”

我笑笑,执意要坐在外面纳凉。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望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过来的蒲扇,慢慢摇着。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恍惚间,月下有个小女孩儿,手拿小扇儿,追扑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母亲在一旁开心地说着话,唠唠叨叨的,都是些让她怀恋的旧时光。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

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睡过去了。母亲的话突然喃喃地在耳边响起:“冬英你还记得不?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能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记得,长得粗眉大眼的,干起活儿来,大男人也赶不上她。”

“她死了。”母亲语调忧伤地说,“早上还好好的,还吃两大碗粥呢。准备去地里锄草的,还没走到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人啊!”母亲叹一声。

“人啊!”我也叹一声。心里面突然警醒: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几回呢?暗地里打算好了:明天,是决计不回去的了,我要在这儿多住几天,好好把握这小扇轻摇的时光。

◆你对文章第十二段中第一个画线句子是怎样理解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中描写的表达作用。描写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其中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 理描写和神态描写。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