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彦博
出生于书香之家。父亲温君悠曾任北齐文林馆学士、隋泗州司马。在良群书、聪颖异人的哥哥温大雅和弟弟温大有。还在他们青少年时代,父亲的朋友薛道衡、李刚就断言三兄弟“皆卿相才。”隋朝开皇末年,“通书记,警悟而辨”的温彦博通过对策及第,被授为文林郎,直内史省。
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群雄竞起。大业十二年( 616年),隋虎贲郎将罗艺起兵攻占柳城、怀远等地,自称幽州总管,温彦博被引为司马。唐武
好的家庭环境中,温彦博不仅有学识渊博的父亲。还有和他一样自幼就博览
德元年( 618年),李渊在关中建立唐朝政权,罗艺看到李氏已定关中,人
望归之,认为其王业必成,于是于次年归附了唐王朝。温彦博因预谋此事有中书舍人,又擢为中书侍郎。当时高句丽国派遣使者贡献地方特产,唐高祖欲让而不臣,温彦博引证历史,认为如此不妥,他劝唐高祖说:“辽东本周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接受了高丽国称臣纳贡的要求。
武德八年( 625年),突厥率骑兵10余万大掠朔州之后进犯太原。唐高祖任命温彦博为行军长史,协助右卫大将军张瑾反击突厥。唐军与突厥在太谷(今山西太谷)大战,唐全军覆没,温彦博兵败被俘。突颜贵族因温彦博将他流放到阴山苦寒之地。
武德九年( 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温彦博返归唐朝,被任命为雍中治中,不久改检校吏部侍郎。他兢兢业业,恪守职责,“意有沙汰,多所抑损”,被提拔为中书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贞观二年迁御史大夫,仍
功,被任命为幽州总管府长史,封西河郡公,不久被唐高祖召入朝廷,拜为
箕子国,汉立菟郡,不使北面,则四夷何所瞻仰?”唐高祖认为言之有理,
为皇帝近臣,逼问他唐朝兵粮虚实,温彦博坚贞不屈,拒不回答。突厥大怒,
检校中郎事,四年被任命为负责草拟皇帝诏诰及有关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中
书今,成为贞观初年与王珪、房玄龄、李靖、戴胄、魏征等名臣共同辅政的宰相之一。
“敷奏详明,出纳惟允”,“国之利害,知无不言”,为贞观盛世的形成作出政策。
贞观四年( 630年),唐朝平定突厥,突厥表示归附。唐太宗召集群臣讨论对其如何处置的问题。多数朝臣建议“分其种落”,迁徙河南,散居州县,各使耕田,变其风俗,使之“化而为汉”。温彦博提出不同意见,他主的朔方之地,“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但温彦博的主张遭到秘书监魏征的激烈反对,
温彦博以善词令而闻名,他熟习四方风俗,胪布诰命,担任中书今后,
了一定的贡献。其中,使他彪炳史册的是他提出的对待突厥开明的民族同化
张仿照“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的办法,把突厥安置在河南一带
他认为突厥自古为患,难以管理,安置内地,等于“心腹之疾,养兽自遗患主张以德怀之,他说“教其礼法,选其酋首,遣居怀德,何患之有?”温彦点,给予突厥族以某种限度的自治权力,显然是在团结的基础上,采取开明
也”,主张将这部分人仍然置于边疆,使之“居其旧土”。温彦博坚持己见,
博提出的安置突厥办法的实质,是以尊重突厥族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为基
的民族同化政策。唐太宗最后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将10万户突厥族迁入
中原,其中三万家定居在长安;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宁夏灵武县西南)领为都督或刺史,统帅原来部众;又挑选突厥族部分贵族担任京官武职,其的少数民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与深刻的影响。
贞观十年( 636年),温彦博迁尚书右仆射,十一年(637年),因“忧
一带地方置顺、佑、长、比四州都督府安置内附突厥人民,任命突厥本族首
中五品以上的将军、中郎将约有百余人。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当时以突厥为首
国之故,劳精竭神”,积劳成疾去世,终年64岁,谥曰恭,陪葬昭陵。
温彦博为官清廉,自掌知机务,即杜绝宾客。他官至宰相,去世后家贫无正寝,殡别室,唐太宗命有司为其构寝,这在封建官吏中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