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的内涵和意义-2019年文档

抗战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发生在70年前的那场波澜壮阔的民族 与图强的伟大战争,孕育和产生了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大团结为核心的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中的集中体现,展现了当时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70年后,我们再次回顾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抗战精神的内涵

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1.1 抗战精神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担当,是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关系的道德准则。历史早已证明,没有国何谈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年面对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所有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人都聚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不同的身份投身到救亡图存的抗战大潮中。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有钱出

钱,有力出力,众志成城,共御外辱,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无穷力量,筑建起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正是这空前高涨的爱国热情,成为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八年并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强大精神支柱。

1.2 抗战精神是一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就有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正是在这种精神力量的鼓舞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中华民族没有惧怕、低头,而是达到了空前的觉醒,奋起反抗。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中,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在炮火硝烟中,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不朽的民族之魂。“名将以身殉家国,愿拼热血为吾华”。在抗战中壮烈殉国的旅以上将领达250多名,而血染疆场的中国军人更是超过了150万。可以说,没有数不清的中华儿女不怕牺牲、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1.3 抗战精神是一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奇迹,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面对着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面对着法西斯的暴行,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信念和斗志,始终进行着殊死的抗争和英勇的拼搏。不仅在正面战场,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强精神;在艰难的敌后战场,抗日军民在日军

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和极其匮乏飞物质条件下,也始终没有被吓倒、打垮,依然坚持不停息的抗击,使持续了八年之久的抗战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

1.4 抗战精神是一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从“九一八”到抗战胜利,历时14 年,有“亡国论”的干扰,有“速胜论”的盲动,有投降派的鼓噪,有战局时局的暗淡,有战役战斗的失利,有抗战物资的短缺……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广大爱国军民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他们深信,只要坚持战斗、持久抗战,“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2 弘扬抗战精神的现实意义

抗战时期培育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抗战精神”,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数先烈和革命前辈留给全体中华儿女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具有非同寻常的时代意义。我们不仅要世代传承,永远铭记;更要赋予其新的世代内涵,使其不断发扬光大,并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强军兴军的决心意志和生动实践。

2.1 弘扬抗战精神,就是要激发革命军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当年夺取抗战胜利,靠的就是我们全民族空前高涨的爱国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