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八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初中生物教案八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2.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生物的变异。 3.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描述: (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

(3)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 (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 );不可遗传变异 ( 仅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提问、表达的能力。

2.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探究的实验”, 突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

学方法的训练。尤为侧重训练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

查结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 2.让学生产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描述:

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3.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 (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 );不可遗传变异 ( 仅 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 教学难点:

分析生物变异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变异的现象很熟悉,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可能浓厚。

2、学生很爱进行探究实验,但部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不够。

3、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可能会根据课本上的结论直接得出,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探究中的讨论题。

4、对变异的原因地分析,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探究讨论,大部分学生能够弄清楚。 三、对重难点的讲解和自学、探究指导

1.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探究之后,再经过交流讨论和教师指导均能解决。

2.难点的解决:a.学生在探究之后得出的实验结论大多数是课本上的变异的原因,与实验数据的解读相关性不大。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大、小花生的平均值得出所以结论。

b.接着,利用探究实验中的讨论题地回答得出变异产生的原因。

3.在小组探究中,有些小组对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做曲线图有困难,教师应该加强指导。

4.对于探究实验中的讨论题,主要依靠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一些常见的实例帮助理解。 四、教学资源

1、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课本。 2、大、小花生果实若干,坐标纸。 五、教学方法

自学,学生探究,师生讨论,教师讲解。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一、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问题:花生果实的大小是由于品种不同吗?

假设:不同品种的花生果实大小(平均值)是由品种的特性决定的。

结论:大花生的平均值大,小花生的平均值小,这是由于品种的不同(基因有差异)决定的,但同一品种的花生果实大小还受环境的影响。 1、变异的类型及原因:

a. 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b. 不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 2、生物性状与基因和环境间的关系:

表现型(性状)==基因型(基因组成)+环境

七、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概述

本节内容有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生物变异的普遍性和引起变异的因素是需要同学掌握的内容。而探究活动“花生果实大小的差异”,是为了提高学生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设计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放在可前进行,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起创造能力。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对变异原因的教学。

教学方法设计 课堂组织设计 基础知识 生物变异的概念 1.为了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自然界中的现象再现到学生的眼前,特利用课本图片进行直观教学。 2.为了实现能力目标,便于让老师捕捉学生面对问题时的真实想法。采用师生互动探讨式教学,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把学生分成 6-7人一组展开活动。 2.在“对某一性状变异的深入探究”的学生活动中,每小组的 6 -7 人自由选择分工。 解决措施设计 通过学生活动“找特征、找差异”,让学生观察P40四幅图片,归纳: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不同种类、个体之间1.对先天性和后天性近视进行分析或对先天性卷发和人工卷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发进行分析。 传物质,其次与环境2.完成课本P45练习1和配套练习册P19-20的第2、3、7、 有关。 11题。 生物变异的类型 让学生活动找出列举特征中的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能力培养 解决措施设计 突出对科学探究能力在制定实验探究方案时,对于大、小花生的短轴长度的测量方法,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可让学生展开广泛的探讨。 训练。 训练学生处理数据和各小组收集数据制成曲线图并进行图形分析和讨论。 分析数据的能力。 情感培养 对生物学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解决措施设计 1.利用配套练习册P21第15题,培养学生的自然审美观。 2.学生列举常见的变异实例。 3.一句结束语:大自然是如此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那是因为生物的变异。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顾和利用俗语引入课题:在本章开始我们学过: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俗话说:“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物的变异是怎么回事。板书课题。

(二)教授新课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40页第一段内容和四幅图片,引出“一、生物的变异现象”的教学。

提出问题,引出探究:同学们对上述变异及前面研究过的各种相对性状(由变异产

生的),你对某一性状的变异做过深入的探究吗?引出“二、探究:花生果实的大小的变异”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小组交流,并利用讨论题1~3引导学生达成共同的结论。

之后,再利用讨论题4~5以及教师举例,师生分析总结出变异的类型及原因,强调生物的性状与基因组成和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当堂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45页练习1和配套练习册(甘肃省配发)19~21页的2、3、7、11和15小题,学生不会的,教师帮助解答。 九、教学过程流程图

十、教学反思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