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成功,树立自信,找回自我

职业学校问题学生案例分析及实践研究

---体验成功,树立自信,找回自我

马军艳

摘要: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于问题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缺少的就是自信。对于问题学生来说,由于某些问题的存在,很有可能经常受到各种批评、指责、更有甚者或是被冷落。他们极少,甚至没有成功的体验,这导致他们自卑,自我怀疑,更甚者心理扭曲。做好问题学生的工作,不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义务,更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育人质量,维护校园稳定和谐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问题学生 自信 体验成功 实现梦想

帮助问题学生建立自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因为问题学生出现问题也不是一日、一时。而是长期在不良的环境或是家长面对孩子错误时不当的处理方式,而出现的不健康或是不正常的行为。所以我们也要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任何有助于帮助学生的方式、方法。我们在帮助问题学生的时候要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一、案例分析

如:我们班有一名男同学叫李兴,老师说的话,他总听不进去,心里随

时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平日里非常好动,上课时经常不能听老师讲课,时常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讲和老师的正常教育教学。下课总是爱跟同学打闹,经常闹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大打出手,同学都很怕他,遇到事时他总是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班里的日常工作甚至大扫除他都能以各种理由不做,推给别人或者强加给别人,作业几乎不做,老师们做了大量工作,多次批评教育也不见效。刚进职校的第一学期时更是连上学都懒得来,很多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他渐渐的脱离了课堂,脱离了学校。

二.查找原因

经过观察和了解我发现,由于他母亲经常不在家,和他的沟通很少,从小就没有好好的管教,使他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他的父亲倒是总是在家,但是没有工作每天混日子,他曾经的生活和习惯对孩子的教育造成的结果是孩子越来越喜欢暴力解决问题,不能吃一点亏,孩子的逆反越来越严重,致使孩子对家长和老师的话都听不进去,孩子的想法都是社会青年那些小混混的想法,每天玩、打架就是生活。

1

三.因材施教

明白了他出现问题的症结之后,我仔细分析,认真琢磨。改变了原来一味的批评教育。采取了指导、说服、鼓励等一系列方式。在语言沟通上,我说话时尽量以让他比较能接受的语言与他沟通。还鼓励他遇到有困难、想不通的地方要跟老师说。在担心孩子的思想教育之余,我还在不断寻找各种方法。

(一)齐心协力给予帮助。我首先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让他的家长尽可能的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心中所想同时想办法转变过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样家、校联合教育,可以更好的帮助他取得进步。

学校的领导和教练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众人的参与让学生的问题转化工作逐步深入,良好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体验成功,找回自信。在班级工作中我也开展了很多适合孩子的活动,其中读书角、五子棋、象棋比赛等让学生们当然包括他有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不管怎么说他总是孩子,童真和幼稚还是存在的,他在读书过程中能安静下心来,能从书中找到些能吸收的东西;在棋类比赛中,他的聪明脑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成了班里的佼佼者,并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奖励。这对他来说是很久以来都没有过的感受,我能从他的笑容中看到自豪、骄傲、开心的多种情绪。他开始融入集体并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在集体中才能得到的快乐和幸福。

2015年的9月20日,应教育部门社会大课堂的号召,我们学校也开展了活动,活动内容是去泾源的各偏远乡镇进行考察、探索和学习。他的父母非常支持这项活动,积极让他参与了,在行车的路上,他和同学一起聊天,谈孩子们自己的话题,可以看出他的喜欢和快乐,一路都笑容满面的。到了目的地,大家兵分几路经过了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看望贫困留守儿童等不同的活动项目,他都和大家一起,虽然满头大汗的但是我感受到那笑容是真诚的!到了自己动手的环节,他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伙伴一起帮助孤寡老人修补院子篱笆,给留守儿童讲故事,在准备午饭时虽然没能自己亲手做,但看着其他人的动手制作他也跃跃欲试,尝到了好吃的东西时候那兴奋劲是没法用语言形容的。虽然仍然可以看出他的问题,比如爱恶作剧、抢同学的吃的、搞怪、吃饭不知谦让喜欢吃独食等让其他学生很不喜欢,但我相信他的内心在逐渐软化,他应该找到了集体生活的乐趣和幸福感,照片中大家一起开心、逗乐、好玩的影像是学生真实的记录!

看到他的进步,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学生的问题虽然有时让我们很头疼,但是只要我们用我们的爱心去关心他们,教育他们。运用科学而合理的方法去引领他们,帮助他们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中寻找自信,那么,他们是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从问题中走出来的。

2

从李兴点滴的转变中我看到了希望,学生的问题转化工作是不间断的更是不容易的!

问题生教育带给我的思考是: 一、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不能少,不仅是指班级里不缺少学生的数量。而是指他们都能在教师的教育下取得进步。不让任何一个人落后或掉队。虽然这样做会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而对学生来讲,就有着更大的意义,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一生。

问题学生也是学生,他们同样有受教育,被关爱的权利,我们不能剥夺学生这种权利。只有我们心中有爱,才有拯救那些问题学生,帮助他们从问题中走出来。我们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问题,就否定他们的存在,或是忽视他们的存在。这样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如电影中那个小魏老师一样,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问题学生。让他们建立自信,并依靠自信从问题中解脱出来,逐步与其他学生看齐。

二、教育从了解开始。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论语》中也有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往往因为无知,所以狂妄;因为不了解,所以偏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以为自己教学生的时间越长,越能了解学生,越有资格给学生下结论。实际上,时间的累积并不代表了解的加深:其一,教师的工作往往只能探测到学生某一时段或某一领域的能力,并不是全方位的;其二,基于各种因素,学生往往会约束自己,伪装自己,教师所看到的并不见得是学生真实的状态。其实“问题学生”并不像我们认为的有那么多问题。

他们多数只是某一方面落后。昔日冷眼中的瓦特、讥笑中的牛顿、愚笨的爱迪生,不是都成了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了吗?这还不足以给教师们以警醒吗?我们不能早早地下结论,早早地摇头叹息。

三、自信,是问题学生进步的催化剂。

教师们面对的差生,往往差的不只是学业,还有行为习惯、技能技巧,所以他需要的帮助很多很多,我们根本就来不及也不可能一一弥补,只能给予他最最需要的东西,那就是培养他的自尊自信。

记得唐拉德.希尔顿有句警示的话:“许多人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以至于缩小了自己的成就。”每个人潜力的大小,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于自我评价的高低。而这个自我评价的水平,是受他人长期暗示的结果!最容易给予这种暗示的人,就是学生眼里最具权威最值得信赖的人,往往正是他们的父母或者老师。在他们心里,老师所否定的,往往不是一件事,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