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知识储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知识储备鉴

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特征及分类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记叙 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与记叙有关的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1)正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常见的描写角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又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度有:形、声、色、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味。“形”“色”态突显出来 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描写 分为动态和静态,(2)动静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味”是触觉角度。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皎洁的立足点的变化,有移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的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泉步换景、定点换景、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响声。这两句诗写换点定景等;角度的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变化,有俯视、仰视,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 远景、近景,视觉、(3)白描。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听觉、嗅觉、触觉、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味觉等 景物的情态画面 (4)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而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生动。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最后一句就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左等右等,朋友还不来,已经过了夜半了。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乐,一个人摆棋谱玩。一个“敲”,一个“落”,传神地刻画出诗人看似悠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议论 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直抒胸臆,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1)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中的“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抒情 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无穷 (2)借物抒情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陆游《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指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含义及作用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比喻 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句及分析 韦庄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比拟 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爱梅之深,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生动的作用 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后身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将此日发生借代 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夸张 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对偶 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对比 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兵变境况的危险同昔日在长生殿共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诉恩爱进行了对比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愁都几许?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