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骨盆。运动范围以角度为单位来记录,以头顶心为旋转轴并通过肩的旋转来测量运动弧。 7.答:影响肌张力的因素为: (1)体位的影响。 (2)精神因素的影响。 (3)并发症的影响。 (4)神经状态的影响。 (5)其他。
8.答:钟摆试验:受试者仰卧位,尽量放松肌肉,患侧小腿在床外下垂,当小腿自伸直位自由落下时,通过电子量角器记录摆动情况。正常摆动角度运动呈典型的正弦曲线模式,而痉挛的肢体则摆动运动受限,并很快地回到起始位。
9.答:屈曲维持试验:受试者坐位,患肩屈20°~30°,外展60°~70°,肘关节置于支架上,前臂旋前固定,用一被动活动装置使肘关节在水平面上活动,用电位计、转速计记录肘关节位置角度和速度,用力矩计记录力矩。
10.答:根据感受器对于刺激的反应或感受器所在的部位不同,躯干感觉又分为浅感觉、深感觉和复合感觉。
(1)浅感觉:包括皮肤及黏膜的触觉、痛觉、温度觉和压觉。浅感觉的感受器大多表浅,位于皮肤内。
(2)深感觉:包括关节觉、振动觉、深部触觉,又名本体感觉。
(3)复合感觉:包括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感觉、体表图形觉、实体觉、重量觉等。 11.答:感觉障碍根据病变性质可分为刺激性症状和抑制性症状两类。
(1)刺激性症状:①感觉过敏;②感觉倒错;③感觉过度;④感觉异常;⑤疼痛。 (2)抑制性症状:①感觉缺失;②感觉减退。 12.答:周围神经型感觉障碍:
(1)末梢型神经损害:为周围神经末梢受损害所致。
(2)神经干型损害:某一周围神经干受损时,其支配区域皮肤的各种感觉呈条状、块状障碍。
(3)神经丛损害:当颈、臂、腰、骶丛的任何神经丛损害时,则出现该神经丛支配区的各种感觉障碍。
(4)后根损害:感觉障碍呈节段性带状分布,在受损的后根支配区域内各种感觉减退或消失,常伴有神经根痛。
13.答:当大脑和小脑发生病变时,四肢协调动作和行走时的身体平衡发生障碍,此种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病变部位,共济失调分为小脑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3种。
(1)小脑共济失调:因小脑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小脑共济失调。症状主要是四肢和躯干不能灵活、顺利、准确地完成动作。
(2)基底节共济失调:此类病变的受试者主要是肌张力发生改变和随意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震颤、肌张力过高或低下、随意运动减少或不自主运动增多。
(3)脊髓后索共济失调:脊髓后索病变造成深感觉障碍,此类受试者不能辨别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14.答: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姿势、平衡以及静与动的成分。常用的试验方法有:①双足站立测试:双足并拢站立;一足在另一足前方站立;上肢交替地放在身旁、头上方或腰部;在保护下,出其不意地让受试者失去平衡;弯腰,返回直立位;站立位睁眼和闭眼;②单足站立;睁眼和闭眼单足站立;③步行:直线走,一足跟在另一足尖之前;侧方走和倒退走;变换速度走;环形走和变换方向走。
15.答:非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不在直立位时静止与运动的成分。
(1)指鼻试验:嘱患者将前臂外旋、伸直,以示指触自己的鼻尖,先慢后快,先睁眼后闭眼,反复上述运动,称指鼻试验。
(2)指指试验:让受试者双肩外展90°,肘关节伸直,然后双手靠近,用一手示指触及另一手示指。
(3)交替指鼻和对指:嘱患者用示指交替指自己的鼻尖和检查者示指。检查者可变换位置来测试患者对变换距离、方向的应变能力。
⑷对指试验:被测试者拇指依次与其他四指相对,速度可以由慢渐快。 ⑸轮替试验(前臂的旋前与旋后):被测试者双手张开,一手向上,一手向下,交替转动,速度逐渐加快。
⑹跟膝胫试验:被测试者仰卧,抬起一侧下肢,先将足跟放到对侧下肢的膝盖上,再沿着胫骨前缘向下推移。
⑺肢体保持试验:将上肢保持在前上方水平位;将下肢膝关节保持在伸展位。
⑻绘圆或横“8”字试验:受试者用上肢或下肢在空气中绘一圆或横“8”字,测评下肢时取仰卧位。
16.答:平衡测试系统是定量评定平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这类仪器采用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和电子计算机技术,能准确地感知受试者与受力平台接触部位的压力变化并记录相关压力数据,同时把这些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在专用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析,描绘出姿势图,来评定受试者的平衡功能。
(1)静态平衡测试:重心转移或摆动测定是目前评定人体在静立状态下姿势的稳定性即静态平衡功能的主要方法。
(2)动态平衡功能测试:动态平衡功能所反映的是人体的随意运动控制能力。 17.答: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病理步态:
(1)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①偏瘫步态;②脑瘫步态;③蹒跚步态;④前冲步态。
(2)周围神经受损导致的异常步态:①臀大肌步态;②臀中肌步态;③股四头肌步态;④胫前肌步态;⑤腓肠肌步态。
18.答:动力学分析是指对步态进行有关力的分析。
(1)地反应力:人在站立、行走及奔跑中足底触及地面产生作用于地面的力量时,地面产生的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2)关节力矩:是力与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的乘积,它是使关节发生转动的力,是肌肉、韧带和摩擦力作用的最终结果。
(3)肌电活动参数:在下肢相应的肌肉表面固定皮肤肌电电极,通过肌电图机将接收到的肌电讯号进行放大和记录,分析步行中肌肉活动模式、肌肉活动的开始与终止、肌肉在行走过程中的作用、肌肉收缩的类型以及和体位相关的肌肉反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