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
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增生:由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致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在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
熟的组织过程称为化生。
变性:组织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
加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常伴有组织器官的功能降低。 脂肪变性:是指非脂肪细胞的胞质内出现明显脂滴。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常出现在严重贫血、缺氧或中毒时,常累及左
心室。脂肪变性区域为黄色条纹,与未发生脂肪变性的暗红色心肌间隔出现,状似虎皮斑纹,故称虎斑心。
玻璃样变性:组织细胞内出现均匀一致,半透明状伊红染色物质,故称透明变性。
黏液样变性:是指细胞间质内出现黏多糖和蛋白质等蓄积,常见于间
叶组织肿瘤、风湿病灶及营养不良时的骨髓组织。
坏死:机体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坏疽:是指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 溃疡:体表的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的缺损称之为溃疡。 空洞:深部的坏死组织沿自然管道排出后,可形成空洞。 机化:肉芽组织逐渐代替坏死组织的过程。
钙化:在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有固态钙盐是沉积称钙化。 修复:机体对细胞核组织损伤造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
复。
再生:有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分裂增生来修复的过程。
肉芽组织:有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
炎性细胞浸润。
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内学业含量增多称为充血。
动脉性充血:由于动脉血液流入过多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量增多称动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
槟榔肝: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且略增厚,质较实,色
暗红,切面上形成红黄相间的网络状花纹,形似槟榔的切面,故称为槟榔肝。
心力衰竭细胞:肺泡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红细胞的血红蛋
白被分解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这种吞噬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血栓形成: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栓塞:循环血液出现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堵塞血管腔的过程。 梗死:局部组织器官由于血流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交叉性栓塞:有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的患者,在伴有右心向左心的血
液分流时,静脉系统或右心的栓子可进入左心而栓塞于体循环的动脉分支,称为交叉性栓塞。
逆行性栓塞:指下腔静脉内的血栓,在胸腹压突然升高时,使其逆血
流方向运行到较小静脉分子,并造成栓塞,称为逆行性栓塞。
白色血栓:在心脏、动脉及静脉内,血栓的起始部一般是由血小板和
少量纤维素构成,肉眼观呈灰白色,质地较坚硬,与血管壁粘着牢固,称白色血栓。
混合血栓:是延续性血栓的体部,主要由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网、
网内的大量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组成,于是形成了红白相间的层状波纹状混合血栓,又称层状血栓。
红色血栓:当血栓继续延长增大,以至完全阻塞血管腔时,则血流停
止,血液迅速凝固,其成分主要为红细胞,色暗红,称为红色血栓。它是延续性血栓的尾部,易脱落。
透明血栓:是发生于微循环内的血栓,主要是由纤维素及血小板构成,
镜下呈粉红色,均质透明,故称透明血栓。由于其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又称微血栓,常发生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
血栓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过程。
再通:在机化过程中,因血栓逐渐干燥收缩,其内部或与血管壁间出
现裂隙,新生的内皮细胞长入并覆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通道并互相连通,使被阻塞血管的血流得以部分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