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课程练习题库
1 单项选择
1. 狭义的德育专指
A.道德教育 B.政治教育 C 思想教育 D 法制教育 2.我国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之一是受
A.美国教育学的影响 B。德国教育学的影响 C.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D。英国教育学的影响
3.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是
A. 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制教育 4.我国德育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属于
A.思想教育的范畴 B.政治教育的范畴 C.道德教育的范畴 D.法制教育的范畴 5.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侧重
A.思想教育部门 B。政治教育部门 C.道德教育部门 D.法制教育 6.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望多”的原则。“守一”指的是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制教育
7.率先提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拉开了道德教育本质讨论序幕的学者是 A.王逢贤 B.鲁洁 C.班华 D.钟启泉 8.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指的是它的
A.文化功能 B.政治功能 C.经济功能 D.自然性功能 9.德育能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素质,这体现了它的
A.文化功能 B.政治功能 C.经济功能 D.自然性功能
10.学校德育通过系统的德育学科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播一定的政治理论,这体现了它的
A.文化功能 B.经济功能 C.政治功能 D.自然性功能
11.学校德育通过哲学及各科教学可以在新一代的思想上系统、完整地树立起作为世界观一部分的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这体现了它的
A.文化功能 B.经济功能 C.政治功能 D.自然性功能 12.通过德育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这体现了德育的
A.文化功能 B.政治功能 C.自然性功能 D.个体发展功能
13.通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 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是德育的 A.文化功能 B.自然性功能 C.个体发展功能 D.个体享用性功能
14.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这体现了德育目的的
A.超越性 B.可能性 C.预见性 D.教育性
15.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是德育的
A.调控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制约功能
16.认为德育目的应该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超越于一切利已欲望之上的“超人”,即具有“神性”的人。,这是德育的
A.神学目的论 B.个人中心目的论 C.社会中心目的论 D.教师中心目的论 17.强调个人价值的权威性和独特性,认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实现道德上的自由或自治。这是德育的 A.神学目的论 B.个人中心目的论 C.社会中心目的论 D.教师中心目的论
18.认为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是德育的 A.神学目的论 B.个人中心目的论 C.社会中心目的论 D.教师中心目的论 19.德育的神学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阿奎那 B.卢梭 C.涂尔干 D.布鲁纳 20.德育的个人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阿奎那 B.卢梭 C.涂尔干 D.布鲁纳 21.德育的社会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阿奎那 B.卢梭 C.涂尔干 D.布鲁纳 22.我国《小学德育大纲》颁布于
A .1983年 B.1993年 C.1995年 D.2000年 23.我国《中学德育大纲》颁布于
A .1983年 B.。1993年 C.1995年 D.2000年
24.德育内容与生活、劳动融为一体,在呈示形式上具有非专门、不自觉的特点的是
A.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 B.古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C.现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D.后现代的德育内容
25.道德法则本身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德育内容呈示形式上具有绝对灌输特色的是
A.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 B.古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C.现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D.后现代的德育内容
26.学校德育由对灌输模式的批判走向对自主道德、理性能力等等的强调,德育内容的呈示形式方面开始出现许多尊重道德学习主体性的努力的是 A.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 B.古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C.现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D.后现代的德育内容
27.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性质上应
A.凸显生活性 B.实践道德生活 C.取材于现实生活 D.通过实际的生活
28.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目的上是
A.凸显生活性 B.实践道德生活 C.取材于现实生活 D.通过实际的生活
29.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内容上要
A.凸显生活性 B.实践道德生活 C.取材于现实生活 D.通过实际的生活
30.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方式上应
A.凸显生活性 B.实践道德生活 C.取材于现实生活 D.通过实际的生活 31.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 B.柯尔伯格 C.班杜拉 D.杜威 32.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 B.柯尔伯格 C.班杜拉 D.杜威 33.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 B.柯尔伯格 C.班杜拉 D.杜威 34.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关心 A.个体内部的冲动、思想、感情 B.外显的行为。 C.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D.隐性课程的设计
35.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天生的无意识结构部分是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无我
36.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控制本我,但是以来自本我的能量为依托的是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无我
37.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作为人格的象征、社会道德的代表,是人格的最后形式而且是最文明部分的是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无我 38.柯尔伯格进行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研究时采用的方法是 A.“对偶故事法” B. “两难故事法” C.“推理故事法” D. “自述故事法”
39.根据柯尔怕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1) 的儿童是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40.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2) 的儿童是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