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地区的地名来源及特点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黔东南州地区的地名来源及特点探究

作者:符祥策

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5期

摘 要: 黔东南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贵州省的东南部,是苗、侗等多民族聚集地。黔东南州地名有的来自于不同民族的传说与神话,有的则来自于人们对地理的认识。黔东南州地名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关键词: 黔东南州 来源 民族特色 地方特色

我国科学系统的地名研究是在近几十年才开展的。华林甫(2002)指出,科学意义上的中国地名学史研究肇始于20世记70年代末。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化、自然环境等和汉族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地名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微妙。金美(1999)指出,汉语标记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仍然保留着少数民族语言的特征。本文考察黔东南州地名的来源与特点。 一、黔东南州地区的地名来源考察

黔东南州有的来自于传说与神话,有的则来自于人们对地理的认识。 (一)传说与神话

黔东南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居住着苗、布依、侗、土家等33个民族,多民族造就了多元的文化,每个民族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和神话传说,在地名命名中人们普遍喜爱用传说或神话中的事物。 1.因传说而得名

神话、传说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先民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参刘守华、陈建宪,2013)。黔东南地区因传说得名的地名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因历史传说得名,二是因志怪传说得名。因历史传说得名的例子,如“六个鸡镇”的 名字“六个鸡”,明显带有地方方言色彩。相传这块地方的人民十分贫穷,人们生活十分困难,地方官员前去收税,最多只能收上来六只鸡,而且外面的人们也不知道其原来的名称。当人们想要称呼这个地方时往往只能用“六个鸡”替代它原有的称呼,久而久之“六个鸡”便成为这个地方的地名了。又如岑巩的“逃家山”。相传“逃家山”地区原本是土家族和其他民族的聚集地,因苗族起义战败时路过此地一路烧杀抢掠,当地村民没办法只好逃往深山去躲避战火,后来战乱平息后人们才重新迁移出来,为了让子孙记住这段历史,当地人便把他们逃难时躲过的这座山命名为“逃家山”。因奇异现象得名的传说还有“三穗县”,“三穗县”原名“灵山县”,相传有一年秋收时人们发现田里的稻谷长着三条稻穗,人们认为这是吉兆,从此把“灵山县”改名为“三穗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因神话得名

神话产生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之中,因此具有综合性和文学性。人们有时为了证明其存在的真实性通常会在生活中制造出与神话相对应的事物,而一些地名往往会成为这些神话的附庸产物。人们这样做的目的是满足心理上的安慰,在黔东南地区因神话得名的地名体现出这样一个特点,把神话中的人或物当成专名通过改变通名大范围使用。如苗族神话“仰阿莎”,相传“仰阿莎”诞生在水中,不仅长得美丽而且有一副天生的好歌喉,因上了当而嫁给太阳,但因太阳贪图名利外出三年不回,抛弃仰阿莎一个人在家。最后仰阿莎和在太阳家做长工的月亮私奔了,但太阳不依不饶,仰阿莎通过和太阳斗智斗勇答对了太阳全部的问题,最后和月亮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是个在黔东南地区流传很广的神话,很多地名都喜欢用其做通名,如“仰阿莎广场”、“仰阿莎湖”等。 (二)地理认识

褚亚平(1986)认为,在地名来源中人们对地理最直接的认知通常就是地名最直接的来源,这类地名也是最原始的命名方法。在黔东南地名,有的因山得名,有的因水得名,有的因地貌得名。 1.因山得名

黔东南州地处西南山区,山陵众多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山得名的地名有“雷山县”、“西山镇”、“杏山镇”、“炉山镇”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隐去“山”这个词和隐去其他不必要音节,隐去“山”的情况,如“岑巩县”和“锦屏县”这两个县都是因其境内的“岑巩山”和“锦屏山”得名,还有就是隐去其他不必要音节的情况,如“雷山县”、“炉山镇”,都是因其“雷公山”和“香炉山”得名,但两者分别隐去了“公”和“香”字,这样变化主要是为了简化地名的同时突出“山”的重要性。 2.因水得名

俗话说山水相连,有山的地方往往就会有河流的存在。黔东南州的河流属于沅江水系,其境内名川浚河数不胜数。因“水”得名的地名分为三种情况,分别为“江、河、溪”。用“江”做专名的地名如“丹江镇”、“下江镇”、“双江镇”、“车江镇”、“平江乡”等。 3.因地貌得名

在黔东南地区因其独特地貌得名的地方很多。因其地貌得名的通名主要以“坝、冲、坪、坳、塘、坡”为主,而组成地名的专名词多由动植物名词组成或冠以在此聚居的族群姓氏。因地貌得名的地名多为地理性质上的地名,行政单位上的地名则相对较少。“坝”指的是山间盆地,土地肥沃十分适合农业的发展。黔东南地区的农业主要以“坝子”和“梯田”农业为主,用“坝”做通名的地名有“狗哨坝”、“后坝”、“干田坝”、“祝家坝”、“陈家坝”等。“冲”指的是山谷间的平地,以“冲”命名的地名有很多,如“鹰岩冲”、“羊角冲”、“杉木冲”、“黄豆冲”、“张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冲”、“袁家冲”、“沙子冲”等。“塘”意为水边的堤坝,也指面积不大的水池,因“塘”得名的地名,如“鸭塘”、“龙塘”、“野猪塘”、“杨柳塘”、“白泥塘”、“清水塘”等。“坡”指的是有斜度的地方,在因地貌得名的地名中以“坡”做通名的地方是最多的,主要因为这类地形最直观和常见。如“鸡脚坡”、“龙王坡”、“桐木坡”、“土竹坡”、“桃坡”、“胡家坡”、“陈家坡”、“蔡家坡”、“石家坡”、“黄泥坡”等。

二、黔东南州地区的地名特点

黔东南州地名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下面分而述之。 (一)鲜明的民族特色

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体现出一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因而形成了一些地名上的区域特点,同个民族聚集的地方在为地名起名上体现出一种相同的特征,如雷山苗族地区有很多带“乌”和“排”的地名,“乌”在苗语中是“水”的意思,而“排”在雷山苗语中为“山坡”的意思,所以诞生了“排肖村”、“排乐村”、“乌瓦村”、“乌响村”等地名。而侗族地区则多喜用“洞、侗”做地名,是因为侗族历史上的行政划分形成的。历史上各民族不同的社会制度,也是形成各具特色的贵州民族语底层地名的主要因素(参金美,1999)。在侗族中“侗款”是侗族部落间的联盟组织,往往一洞下属很多个寨子。如黎平与从江地区的“六洞”和“九洞”。方言地名音译的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是常见的现象,在汉字和汉语没有普及的年代方言地名就已经产生,后来汉语汉字普及后人们为了规范地名,于是采用简单的音译方法把一些方言地名汉译过来形成现在的地名。如方省乡的“打革坝”其汉语意思为“水田弯”,从江县的“芭沙”则是侗语音译,意思为“草木繁盛的地方”。

(二)鲜明的地方特色

纵观黔东南州大大小小的地名,不难发现其中含有大量地理名词,这样高密度地用地形词做地名的情况在全国都是罕见的,这样高密度的地形词出现从侧面验证了地理环境对地名命名的影响。黔东南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民族成分复杂,加之中央王朝的压迫和歧视,常常爆发农民起义。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往往采用分化、重置、合并行政区的方法规划地方,这样造成了同一个地方其通名多变的情况,如“黄平县”,最早为元代至元二十八年置,但明洪武七年改黄平府为“黄平安抚司”,万历二十八年废“黄平安抚司”设立“黄平州”,后到民国二年又改“黄平州”为“黄平县”,前后变化4次,通名的行政单位级别也一变再变,这种情况在黔东南地区十分常见。 参考文献:

[1]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