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地球的形状|苏教版 (8)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基本信息: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一课时 教学环境:实验室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地球的形状》,是第一课时。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教材介绍了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建立了科学的地球形状的概念。首先,教材以介绍事实的方式说明,人站在地球上,由于视野受限能观察到的只是有限的一部分,也是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地球全貌的。接着,提出:“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的形状的?”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材依次向学生介绍古代、近代、现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早已熟知,但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却知之甚少。但他们已有几年的学习基础,对探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已轻车熟路,加上科技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对于学习了解探究地球形状过程来说,并不是难事。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3.能用帆船做进、出港的模拟实验,论证地球的形状。 【重难点分析】

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难点:能用帆船做进、出港的模拟实验,论证地球的形状。 教学准备:课件 地球仪 小纸船 实验记录单

教学理念或思路:课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千年历史,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古人的想法,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利用教材提供的科学片

段,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其所以然,还要帮助学生理解其所以然。因此,我准备了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前人的想法。例如,借助地球仪和小纸船,可以模拟船的进出港。现代宇航员进入太空的视频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信息技术整合方式:课前收集有关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认识的资料。白板课件。视频文件。

教学评价方式(策略):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暖小家,我们人类还有一个大家,你知道是什么吗?(地球),出示地球图片,关于地球,你了解吗?地球是什么形状?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激发学生兴趣。 2.师生讨论交流

看来,你们是会学习的孩子。实际上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在人类飞出地球之前,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前人的脚步,走进认识“地球的形状”的科学史。 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找出重难点,教师适时评价。提出虽然目标很难,但只要积极动脑,一定能解决。给学生信心。 三、学习过程

(一)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谈话:古代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让学生说说古人有可能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子?

请参照课前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和教材14页内容,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请同学读自学提示。(出示白板课件自学提示):

(1)古印度人和古中国人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他们认识地球的手段是什么?你对他们的认识有何评价。(没有依据的“猜想”),

(2)我国古代的张衡和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有什么新的认识?他们认识地球的手段有什么发展?你对它们的认识有何评价。(用实证修正猜想和探究)

小组讨论,并选择即将汇报的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相应的图片,看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古人的认识表达出来。学生介绍古代印度人和古中国人是怎样认识的,引导他们说出古人认识地球的手段是猜,直觉,想出来的,质疑是天和地接缝在哪里?日月星宸是怎么运行的?大地的边界在哪?……

师:古代人凭介直觉猜测地球的形状“天圆地方”,你认为他们的认识科学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了新的认识。 板书:古代——猜测——天圆地方

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老师补充。(教师适当拓展资料)

1、提问: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还是无根据的猜测吗?他们的学说进步表现在哪?

师生讨论交流。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实证修正猜测。

2、提问:我国古代的张衡和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但人们为什么还是不相信? 师生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古代人,产生情感体验,理解当时对地球形状的懵懂认识,同时也是对古代人猜想地球形状的猜想,因此此次活动是双重猜想。

(二)近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帆船进、出港模拟实验

(1)、谈话:到了近代,在海边的人们又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致使他们对地球形状也有了一种猜测,他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课件播放小船出港的视频,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船出港时,船身和桅杆的变化。提问为什么帆船出港时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想不想亲自试试?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师生讨论交流。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