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市宝山区高考化学一模试卷

有机盐外)都是分子晶体,氮气为气态非金属单质,属于分子晶体; 故答案为:16;3s23p4;

; 分子晶体;

(2)NH3中N原子成3个σ键,有一对未成键的孤对电子,价层电子对数=3+(5﹣3×1)=4,所以采取sp3杂化,孤对电子对成键电子的排斥作用较强,N﹣H之间的键角小于109°28′,所以氨气分子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存在N﹣H共价键,

故答案为:三角锥形;共价键;

(3)2SO(+O(?2SO(+Q,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衡常数K=2g)2g)3g)

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与体系的压强无关,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 可使K值增大,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在催化剂表面和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反应,若气体中含有杂质气体容易使催化剂中毒,所以煅烧黄铁矿形成的炉气必须经除尘、洗涤、干燥,净化处理,二氧化硫在接触室中被氧化成三氧化硫, 故答案为:

;降低温度;防止催化剂中毒;

(4)2SO2(g)+O2(g)?2SO3(g)+Q,在2L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O2和2molSO2,5min后测得O2减少了0.1mol,则0﹣5分钟内此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v(O2)=

==0.01mol/(L?min),

故答案为:0.01。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子空间构型、化学键、化学平衡常数、平均速率求算等知识,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与杂化轨道理论判断分子空间构型是高频考点,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题目难度中等。

22.(15分)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铁的卤化物、氧化物以及高价铁的含氧酸盐均为重要化合物。

(1)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作为水处理剂和高容量电池材料。FeCl3与KClO在强碱性条件下反应可制取K2FeO4.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未配平)Fe(OH)3+ClO﹣+OH﹣→FeO42﹣+H2O+Cl﹣

第21页(共28页)

配平上述离子方程式,用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2 Fe(OH)3+ 3 ClO﹣+ 4 OH﹣→ 2 FeO42﹣+ 3 H2O+ 5 Cl﹣ 该反应中,还原剂是 Fe(OH)3 ,被还原的元素是 氯元素 。

(2)将黑色的Fe2S3固体加入足量盐酸中,溶液中有淡黄色固体生成,产物还有 氯化亚铁 、 硫化氢 。过滤,微热滤液,然后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沉淀 。 (3)已知铁铵矾的化学式是(NH4)2SO4?Fe2(SO4)3?24H2O,写出检验该固体中SO42﹣的方法。 先加入过量HCl酸化,排除干扰离子,然后再向澄清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

(4)将FeCl3固体溶于蒸馏水配制溶液时常会出现浑浊,得不到澄清的氯化铁溶液,其原因是 Fe3+易水解,水解生成HFe(OH)3导致溶液变浑浊,Fe3++3H2O?Fe(OH)3+3H+ ,如果要得到澄清的氯化铁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是 加入盐酸抑制铁离子的水解 。

【分析】(1)用Fe(OH)3与KClO在强碱性条件下反应制取K2Fe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OH)3+3ClO﹣+4OH﹣=2FeO42﹣+3Cl﹣+5H2O;

(2)将黑色的Fe2S3固体加入足量的盐酸中,生成H2S和氯化铁,氯化铁可氧化H2S生成S,加入氢氧化钠,可生成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被氧化生成氢氧化铁;

(3)先加入过量HCl酸化,排除干扰离子,然后再向澄清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设计验证;

(4)Fe3+易水解,水解生成Fe(OH)3导致溶液变浑浊,可加入盐酸抑制FeCl3水解,防止生成沉淀而导致溶液变浑浊;

【解答】解:(1)用Fe(OH)3与KClO在强碱性条件下反应制取K2FeO4,铁元素化合价+3价变化为+6价,氯元素化合价+1价变化﹣1价,电子转移总数6e,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OH)3+3ClO﹣+4OH﹣=2FeO42﹣+3Cl﹣+5H2O,用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中还原剂Fe(OH)3,氧化

剂为ClO﹣,被还原的元素是氯元素,

第22页(共28页)

故答案为:

Fe(OH)3;氯元素;

;2、3、4、2、3、5;

(2)将黑色的Fe2S3固体加入足量的盐酸中,生成H2S和氯化铁,氯化铁可氧化H2S生成S,加入氢氧化钠,可生成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被氧化生成氢氧化铁,可观察到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沉淀, 故答案为:氯化亚铁; 硫化氢;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沉淀;

(3)先加入过量HCl酸化,排除干扰离子,然后再向澄清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一定为硫酸钡,则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存在SO42﹣离子, 故答案为:先加入过量HCl酸化,排除干扰离子,然后再向澄清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一定为硫酸钡,则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存在SO42

离子;

(4)Fe3+易水解,水解生成HFe(OH)3导致溶液变浑浊,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3H+,可加入盐酸抑制FeCl3水解,防止生成沉淀而导致溶液变浑浊,

故答案为:Fe3+易水解,水解生成HFe(OH)3导致溶液变浑浊,Fe3++3H2O?Fe(OH)3+3H+;加入盐酸抑制铁离子的水解。

【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物质性质、离子检验方法、盐类水解的应用等,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23.(15分)化学实验是人们探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变化的重要实践活动。化学实验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在高二时,我们学习了两个定量实验﹣﹣酸碱滴定和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测定。

(1)酸碱滴定又称中和滴定。中和滴定在科学研究、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实验室现取未知浓度的盐酸25.00mL,用浓度为0.1200mol/L的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

该实验过程中所需的玻璃仪器是 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 。 (2)在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前,需在盐酸溶液中先加入 酚酞 指示剂。

第23页(共28页)

滴定时,一手控制活塞,一手 摇动锥形瓶 。开始滴定时,溶液滴出的速度要由快到慢,最后要一滴一滴加入,当最后一滴使溶液 颜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不恢复颜色 ,即为滴定终点。

测定物质的组成,确定其化学式是定量实验的重要内容之一。测定硫酸铜晶体(CuSO4?xH2O)中x值的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操作完成后,各次称量的数据如下表: 称量 质量(g) 第1次 m1 第2次 m2 第3次 m3 第4次 m4 。

第5次 m4 (3)根据上述数据,求CuSO4?xH2O中的x= (4)下列操作会导致x值偏高的是 ab (选填编号)。

a.坩埚未干燥 b.加热过程中有晶体溅失 c.灼烧后坩埚在空气中冷却 (4)写出判断恒重的方法 两次称量质量差不超过0.1 g 。 【分析】(1)根据滴定所需仪器判断;

(2)强酸滴定强碱可以选择酚酞做指示剂,酚酞在中性溶液中为无色,在弱碱性溶液中为粉红色;依据滴定操作:左手旋,右手摇,眼盯瓶解答;

(3)依据数据可知,硫酸铜晶体(CuSO4?xH2O)样品质量为m1,加热分解生成硫酸铜的质量为m4,则无水硫酸铜的质量为m4﹣m1,依据CuSO4?xH2O~xH2O计算解答; (4)依据x=

,分析操作对晶体中含有水的质量的影响进行误差分析;

(5)托盘天平精确到0.1,故当两次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0.1g时,可认为加热至恒重,完全脱水,

【解答】解:(1)滴定前需进行赶气泡、调零等操作,用烧杯盛液体,滴定中用锥形瓶盛待测液,用滴定管盛标准液,故所需玻璃仪器有: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

故答案为: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

(2)强酸滴定强碱可以选择酚酞做指示剂,酚酞在中性溶液中为无色,在弱碱性溶液中为粉红色,所以盐酸溶液中先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滴定过程中当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不恢复颜色,即可说明达到滴定终点;进行滴定实验时,左手旋转活塞或者挤压玻璃球,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瓶

第24页(共28页)

中颜色变化;

故答案为:酚酞;摇动锥形瓶;颜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不恢复颜色; (3)依据数据可知,第一次称量的是坩埚的质量,第二次称量的是坩埚与硫酸铜晶体的质量,硫酸铜晶体(CuSO4?xH2O)样品质量为m4﹣m1,物质的量为:

mol,结晶水的质量为:m2﹣m4,物质的量为:依据CuSO4?xH2O~xH2O可知: CuSO4?xH2O~xH2O~CuSO4

x 1

mol,

mol mol

解得x=故答案为:

(4)a.坩埚未干燥则坩埚中含有水,相当于硫酸铜晶体中水含量增大,则x值偏高,故a选;

b.加热过程中有晶体溅失,导致计算出结晶水的质量偏大,测定结果偏高,故b选;

c.灼烧后坩埚在空气中冷却,导致无水硫酸铜吸收空气 中水蒸气,计算出的结晶水质量偏小,测定x偏小,故c不选; 故选:ab;

(5)托盘天平精确到0.1,故当两次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0.1g时,可认为加热至恒重,完全脱水,

故答案为:两次称量质量差不超过0.1 g。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的测定,题目较难,明确中和滴定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数据处理方式是解题关键,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与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15分)已知:①只有在碳链末端的羟基能氧化为羧基;②F和D是同分异构体;③J与天然橡胶具有几乎相同的结构(图1)。

第25页(共28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